唐朝李弘怎麼死的?揭秘李弘的死亡真相

2016-08-12 22:54:31

  關於武則天長子孝敬皇帝李弘的死亡原因始終是唐代史研究的一大謎題,千百年來關於孝敬皇帝李弘的死亡原因的看法始終分成兩派觀點,一派認為李弘是天後所毒殺,另一派認為李弘是自然病死。今天將支持這兩派觀點的史料歸納一下。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僅24歲的皇太子李弘,即唐高宗第五子、武則天所生長子,在隨父皇、母後遊幸東都苑內最西端的合璧宮時,突然死於宮中綺雲殿。關於他的死,史籍記載不一。

  先把支持李弘是天後所殺的史料按時間順序列出來

  1.現存關於李弘死於非命的材料,最早是唐肅宗時出的。一是柳芳,他在《唐歷》中寫道:“弘仁孝英果,深為上所鐘愛。自升為太子,敬禮大臣鴻儒之士,未嘗居有過之地。以請嫁二公主,失愛於天後,不以壽終。”所謂“不以壽終”,既可說是遇鴆被害,也可解釋為夭折早逝。

  2.第二個提出來是唐德宗時的宰相李泌,他對唐肅宗說:“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李泌的說法很明確,他這段話還被《唐會要》卷2《追謚皇帝》和《資治通鑒》卷220至德二載所采錄。此外,《新唐書》的《高宗紀》、《則天皇後傳》、《孝敬皇帝弘傳》也都據以記明李弘是被鴆殺的。細審材料,疑問不少。

  細審這些史料,疑問不少。如下:

  《資治通鑒》卷202上元二年的記法盡管稍留有餘地,推說:“時人以為天後鴆之也。”但從《資治通鑒》這一節的敘事邏輯,在議使武則天攝知國政不成,武則天用北門學士之後到記太子忽然在合璧宮死去,分明是要給人造成一種武則天鴆殺太子弘的印象。《資治通鑒》的撰修人之一范祖禹即說:“李泌以為武後欲謀篡國,鴆太子洪(弘),蓋高宗不之知而後復加之尊名以掩其跡。”但使他們感到為難的是他們當時還能見到的《實錄》並不言弘遇鴆。本於《實錄》的《冊府元龜》卷261《儲宮部-追謚門》也隻記一個“薨”字。《舊唐書》的《高宗紀》和《孝敬皇帝弘傳》同樣不提遇鴆。因為劉等修這部分時將吳兢的《國史》“用為藍本”,而吳兢本人即參與過《實錄》的編修,所以從這一系統來的材料本無李弘被鴆殺之說。
《資治通鑒》有意把前後多年的許多材料堆到上元二年四月李弘薨於合璧宮時,如系在當年三月的議使天後攝知國政被郝處俊諫止一事應是以後上元三年的事,引北門學士始自十年前乾封年間,系在四月的請嫁二公主是咸亨二年之事。司馬光他們就是要湊成一點武則天殺太子的背景材料,但又怕玷污瞭信史的美名,在《考異》裡留瞭幾句老實話:“按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雲時人以為天後鴆之,疑以傳疑。”

  因此要特別研究一下李泌那段話。李弘死後八九十年,突然從李泌嘴裡冒出那麼一段“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他是根據什麼說的,我們毫無所知,但是我想他說這段話是想以古喻今,當時李泌擔心肅宗在張皇後的挾制下再殺長子李,便以武則天的往事為殷鑒,拿李弘比附當年被張良娣、李輔國進讒言害死的肅宗第三子,於是把李弘說成是被鴆殺的。李泌懷有具體政治目的的這種說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就是個問題瞭。

  職在記言記行的史官們當時照錄不誤,於是李泌的話載入《肅宗實錄》,經過於休烈、令狐等人陸續修成的《唐書》,輾轉成為王溥撰《唐會要》等書的根據。他們對李弘到底是不是被鴆殺的事實是用不著詳加考核的。所以今天我們從這些書中能見到天後鴆殺孝敬的記載。不過這一部分材料可信程度恐怕遠不如《舊唐書》前半部分的本紀和李弘傳瞭。

  武後生有四個兒子。次子李賢與長子相差兩歲,李弘死瞭,李賢自然會接班,而且在合璧宮下手更不可能毫無顧忌,高宗皇帝就在宮裡,在眼皮底下做手腳很難使他不知道,萬一鴆殺瞭太子,事情傳揚出去,武則天將喪失夫君的信賴,很難設想一個精明過人的政治傢會魯莽地去冒這麼大的風險。

  所以太子李弘很可能他就是死於病,癆病的突發。

  把支持李弘是自然病死的史料列出來。

  1.李弘原是多病的。咸亨二年監國時,即因“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於(戴)至德等”。娶裴氏以後一年半中未能有子胤,大概也和他的病有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