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匯總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組圖)

2016-08-12 23:02:59

  19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十大忠烈將領有:丁汝昌、鄧世昌、左寶貴、聶士成、劉步蟾、黃建勛、葉祖珪、薩鎮冰、林泰曾、林永升。接下來,一一詳細介紹這些人物。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清朝海軍北洋水師提督。字禹廷,安徽省廬江縣人,祖先明初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年)遷居巢縣汪郎中村。1888年出任北洋海軍提督。

  丁汝昌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叛投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官至記名提督。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拒絕瞭伊東祐亨的勸降,服鴉片自盡以謝國人。

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原籍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廣州市海珠區),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左寶貴

  左寶貴(1837—1894年),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東費縣地方鎮(今屬平邑縣)人。幼年傢貧。父母早喪,孤無所依。後被迫攜兩弟投效江南軍營,開始瞭他的戎馬生涯。他參與鎮壓過太平軍、捻軍和東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東荒教民起義。清政府先後獎給其六品軍功,頒賞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賜予鏗色巴圖魯勇號,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封建威將軍。其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左寶貴率軍援朝,戰死於朝鮮平壤之玄武門,光緒帝給予他“太子少保。謚忠壯,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等封號,將其事跡交付國史館立傳。後在其傢鄉建有衣冠塚。

  聶士成

  聶士成(1836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縣崗集鎮聶祠堂)人,清朝將領。幼年父死傢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後投身軍旅,開始瞭四十年戎馬生涯。先後參與剿捻、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之變,戰功卓著,於庚子之變的天津保衛戰中,中炮陣亡。清廷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謚號忠節。

  劉步蟾

  劉步蟾(1852-1895) ,字子香,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軍將領。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遊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

  黃建勛

  黃建勛(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1867年,以文童應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1871年,結束課程後,登“建威”練船實習,巡歷南至新加坡、檳榔嶼各口岸,北至直隸灣、遼東灣各口岸。1874年,充任"揚武"快船正教習,又調任“福星”炮艦正教習。次年又調回“揚武”,赴日本及中國各口岸梭巡,以增長閱歷,薦保千總。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大戰,於“超勇”艦是木質艦身,艙內起火無法施救,不久就右舷傾斜,難以行駛,最終被烈火焚沒。黃建勛落水後,“左一”魚雷艇駛近相救,拋長繩援之,不就而沒,時年43歲。

  葉祖珪

  葉祖珪(1852-1905年),字桐侯,清末著名海軍將領。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第一批留學英國。歸國後,歷任“鎮邊”、“靖遠”管帶,參加1894年之中日甲午海戰,所領之“靖遠”艦在甲午海戰中一度作為旗艦指揮艦隊。北洋水師覆滅後被革職。1899年撤銷革職處分,加提督銜,授北洋水軍統領、浙江溫州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1904年奉旨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首次統一清朝南北海軍。1905年夏,葉祖珪在巡視沿海炮臺及水雷營時,勞累過度又染傷寒,於上海軍中病逝,時年53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