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改革:怎樣用6年時間幹掉第一大軍隊

2016-08-13 12:43:54

  1987年5月28日,西德19歲飛行愛好者魯斯特駕駛一架小型民用飛機穿越蘇聯800公裡領空,在紅場成功降落,這給蘇軍帶來毀滅性打擊。靠外交資源在勉強支撐的戈爾巴喬夫震怒瞭,他懷疑是將軍們故意制造這一醜聞,讓他在西方盟友和蘇聯人民面前顏面掃地,這讓他和軍方的矛盾徹底激化,然而,他沒有幹部儲備,沒有軍事知識,不瞭解軍方傢底,除瞭罷免幾個"替罪羊",他又有什麼辦法把軍隊改革深化下去呢?深感委屈的軍隊幹脆采取不合作態度,他們知道這麼做的危險性,可為瞭保護既得利益,他們寧願共同毀滅。戈爾巴喬夫怎麼也沒弄明白,為什麼改到哪裡,就會亂到哪裡,那些看上去很聽話的將軍們為什麼就是幹不好似乎很簡單的事,而每次災難到來時,他總是最後一個知情者。

  在老頭兒們看來,戈爾巴喬夫畢竟是傳統體制選拔出來的,如果不是膽小怕事、善於逢迎,他不可能笑到最後,所以,"他不會亂來的"。可結果似乎正好相反,面對"凝局",戈爾巴喬夫個性缺陷顯露瞭出來。在本書作者看來:首先,他不敢承擔責任,總是等局面惡化後才派軍隊出擊,蘇軍空降師本是一支四處滅火的勁旅,可一線軍官發現,戈爾巴喬夫隻會暗示開槍,卻從不下令,出瞭問題後,他總是讓別人扛雷,沒有什麼比上級的出賣更令人灰心的瞭,軍隊從此失去忠誠度。其次,戈爾巴喬夫並不是一個真正擁有民主意識的人,他表演民主,高呼民主,但與民主精神格格不入,他從來不想讓各加盟共和國自由,寧可采取最卑劣的暴力手段。

  第三,戈爾巴喬夫擁有舊官僚最致命的缺陷,即虛榮,明明民族主義矛盾已激化,可他始終不承認存在問題,以為看不到就沒發生,以為靠偽裝鎮定就能嚇得別人噤若寒蟬。雖然戈爾巴喬夫的爺爺曾被斯大林關進"古拉格",這讓他對極權制度的罪惡有所反省,但他從來沒在正常社會中生活過,他是在陰謀、欺騙、說謊中生長起來的,在他一生的奮鬥中,領導提拔起到瞭關鍵作用,而非同儕間協商、爭論和讓步,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各方能接受的角色,並不是他能力強,隻是他缺點少。

  當他終於大權獨攬時,人們才驚訝地發現,一旦沒有約束,他其實一樣是滿口謊言,一樣是莽撞粗魯,一樣蔑視法則和美好情感。事實上,戈爾巴喬夫身邊從沒有真正平等的對話者,他一開始甚至沒想過要軍隊改革,至於選擇以外交為突破口,也可能僅僅是為瞭滿足他夫人賴莎出風頭的願望。

  戈爾巴喬夫靠扮演聖誕老人拿到瞭西方的資源,可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為瞭不得罪西方盟友,戈爾巴喬夫不敢下令軍隊開槍,不敢否定打著民主旗號的分裂行為,甚至聽任輿論一步步揭出蘇軍底牌,令其名譽掃地……終於,他隻能靠"假政變"(在本書作者看來,這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釋)來解套--既讓西方盟友看到,如果沒有他,反對派會多可怕,所以應該允許他鐵腕一點;又讓蘇聯人明白,他依然是改革的象征。可惜,這場滑稽戲讓軍隊名譽掃地,他也失去瞭權力的基礎。

  首先,改革者一定要正視改革的艱難,做好充分的資源準備。當影響力、向心力、社會資本等出現問題時,這是一個巨大的警號,像蘇聯後期那樣,腐敗甚至已無法引起普通人的憤怒,大傢連抨擊它的欲望都已消失,隻好靠調侃來表達自己主張時,這說明改革已進入進退維谷的難局,在一個"說什麼大傢不信什麼"的環境中,改革再好,也會出現合法性危機。

  其次,比既得利益者更可怕的是組織崩潰。改革需要有執行力的中層,但中層往往也是腐敗多發地帶,一旦它被腐敗裹挾,就會利用專業知識來綁架社會,結果是高層談改革,中層談管理,高層談開放,中層談穩定,就這樣,打著管理、穩定的名義,中層事實上篡奪瞭高層的權力。那麼,中層真的特別關心管理、穩定嗎?其實,這不過是障眼法和迷魂藥,隻有高層不瞭解基層,中層才能漁利,所以中層的天性就是不斷創造專業、程序、制度、規定、機密之類來,以保證自己的利益空間。

  第三,警惕"戰略消失"。在蘇軍改革中,戈爾巴喬夫與他的智囊們始終沒有站在戰略高度上看問題,而是打到哪兒指到哪兒,因為他們沒能建立起一套真正自洽的治理學說,又將現代治理學說看成是西方別有用心的產物,被迫抱殘守缺,隻能奉實際需要為圭臬,出現瞭"日計有餘,月計不足"的局面。幾輪改革下來,一切原地踏步,根本的東西絲毫沒動,人民自然不滿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