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2:43:54
在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正式出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當他提出推進軍隊改革時,並未遭遇多少反對聲音,甚至被幾乎所有人寄予厚望,然而,僅僅6年多後,到1991年12月25日,蘇軍不僅沒完成改革目標,反而被徹底瓦解。對這段歷史,不同作者有不同解讀,前美國國傢安全局局長、已故學者威廉·奧多姆的這本《蘇聯軍隊的瓦解》令人印象深刻,它超越瞭講講幕後故事、秀一把立場的層面,而是從軍事專業的角度展開分析。
1985年時,蘇軍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大軍隊,在很多人眼中,它也是最強的。近600萬現役軍人,2500萬後備軍,能用火炮發射核彈頭,在大多數武器儲備上占壓倒優勢……此外,因衛國戰爭中表現優異,這支軍隊成為蘇聯人的驕傲,雖然它曾多次鎮壓民眾。
但,巨無霸的底盤已發生松動,"二戰"後建立的軍工體系設備老化,無法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尤為麻煩的是,阿富汗戰爭讓"紙老虎"馬腳盡露,蘇軍組織僵化、紀律渙散、戰術落伍等問題統統爆發瞭出來。為全球爭霸,蘇軍年消耗國民產出的20-40%,而美軍隻有8%,考慮到雙方經濟總量的差距,這讓蘇聯備感壓力山大,不放下這個包袱,經濟發展無從談起。蘇軍到瞭不改不行的地步,從高層到基層,這已成共識。隻是誰也沒料到,這一改卻將它送上不歸路。在戈爾巴喬夫看來,蘇軍改革難度不大,隻要裁減現役軍人數量,關停一批落伍軍工企業,引進最新技術,減少對社會資源的占用即可。總之,治標即可,無需治本。
但,改革需要資源,戈爾巴喬夫除瞭幾個耍筆桿子的宣傳員外,幾乎指揮不動任何人。自勃日列涅夫執政以來,蘇聯的極權主義由於失去瞭鐵腕的恐嚇,隻好采取獨特的"贖買"方式來管理,即高層通過特許腐敗來籠絡中層,從而維持住表面的服從與秩序,其結果是上下互相欺瞞,這個隱形的利益鏈條盤根錯節,充斥著蘇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結果是:沒有新的利益賜予,根本無法推動中層去完成任何目標。強行驅動這個凝固的格局,難度太大外,風險亦高。戈爾巴喬夫必須找到體制外資源,與中國改革面向市場經濟不同,戈爾巴喬夫把目光投向外交領域。
短期看,戈爾巴喬夫非常成功,他的"新思維""公開性""民主化"雖定義模糊,卻引起西方領導人的巨大興趣,迅速改變瞭國際政治格局。一般來說,改革的資源準備至少要包括四點:一是個人威信,二是外部環境,三是資金,四是幹部隊伍。在前三點上,戈爾巴喬夫如償所願:首先,他不再是原來那個靠搞農業上臺的小官僚,而是世界政壇的明星,自列寧後,還沒有哪位蘇聯領導人國際影響這麼大這麼好,這給瞭他號令手下的底氣;其次,由於成功說服西方放棄敵對態度,為裁軍爭取到瞭足夠的空間;第三,因允許兩德統一,蘇聯得到瞭大量外資投入的回報。還有一點標志瞭戈爾巴喬夫迂回戰略的成功,軍方普遍認為他的"新思維"是對西方陣營的欺騙手段,老頭兒們對他的"機智"贊賞有加。可以說,戈爾巴喬夫打出瞭一張好牌,這為他實施"軍隊改革計劃"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但,戈爾巴喬夫,大錯特錯,他低估瞭"軍隊改革"的難度,憑借外交爭取到的那點戰略資源,來做這麼大的改變,其實是"小馬拉大車"。因為,戈爾巴喬夫事先沒意識到,蘇軍對社會的綁架程度如此之深。蘇軍指導思想帶有"末世論"色彩,即經過一場戰爭,人類將徹底清算此岸的一切罪惡,從此跨入新時代,為實現這個脫胎換骨的變革,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幾乎所有蘇聯軍官都認為隻要戰場需要,就可以使用核武器,他們把它當成戰術武器,根本不在乎其後果。正是在這種建軍思想的左右下,蘇聯其實是一個正在長期戰爭動員中的社會,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源都圍繞著"如何打贏"而安排。換言之,改革蘇軍,其實是要對蘇聯社會進行一次整體性改革。
裁下來的士兵如何就業?傳統兵工廠怎樣轉型?新技術如何應用?軍隊削弱後,如何維持秩序?如何應對民族主義分裂勢力的挑戰……凡此種種,都需要全方位的資源準備,從外交上找突破口,從戰略角度看,很可能找錯瞭方向,畢竟外交是無法培養出一支內政幹部團隊的,戈爾巴喬夫很快便嘗到瞭苦果:他撤換瞭許多"僵化"的幹部,可換上來的年輕人依然"僵化",他們根本搞不明白什麼是"新思維"。在軍隊改革中,戈爾巴喬夫遇到的最大麻煩是,軍工廠領導、高級軍官們占有著太多社會資源,他們不願主動讓出既得的東西,所以他們便通過信息封閉的方式來愚弄他。在蘇聯,保密擁有極高的合法性,隻要虛擬出一個敵人,任何一個有點權力的單位都能跑馬占圈,嚴禁他人涉足。長期以來,高層以為這種保密有利於自己,是忠誠的表現,因此大加鼓勵,可沒想到的是,這種保密其實也在蠶食著自己。當動輒都是秘密時,戈爾巴喬夫也搞不清軍隊的情況究竟怎樣,他的每一個改革新計劃都猶如打在棉花墻上,被官僚系統化解於無形,而他的外交謀士們和他一樣懵懂無知,根本拿不出什麼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