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2:46:41
這裡牽扯出一個“誅十族”,《明太宗實錄》裡沒有,《明史》裡也沒有,因為編修《明史》的張廷玉等人,鑒於方孝孺後代太多(方孝孺後代上萬人),所以沒有采信《明熹宗實錄》裡“誅十族”的說法。試想方孝孺的兒子方德宗、哥哥方孝復都沒死(而且後代很多,),十族之說豈不是笑談?我對“誅十族”的總結是,要麼根本沒有所謂“誅十族”,隻是明朝後期文人喜歡捕風捉影、誇大其詞的一個縮影;要麼就是朱棣刀子嘴豆腐心,放過瞭太多的人,甚至連方孝孺的屍體,都是由其學生廖鏞、廖銘、王稌掩埋,葬於聚寶門外山上(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東麓)。
還有更多的人質疑“靖難之役”,認為朱棣是亂臣賊子,反心昭著、壞的冒水,然而,稍加分析,就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完全出於被逼。
在朱棣造反之前,已經有五個王被廢,看明太宗實錄:
“未幾,果有言周王不法者,遂遣曹國公李景隆率兵至河南,圍王城,執王府寮屬,驅迫玉及世子闔官皆至京師,削王爵,為庶人,遷之雲南,妻子異處,穴墻以通飲食,備極困辱。未幾,代王桂、湘王柏、齊王槫、珉王楩降為庶人,流漳州,自是朝廷日益驕縱,”
大意是周、代、湘、齊、珉五王短時間內相繼被廢,而且受盡侮辱,尤其周王的老婆,還被關進小黑屋,門子封死,隻留個窟窿來給她遞飯。
《明史》的記載:
“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
意思是:建文采用齊黃二人的計策,相繼無端廢掉五個王,燕王被逼的裝瘋,齊黃二人勸建文鏟除燕王,建文帝遲遲未下決定。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會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詞連湘、代諸府。於是廢肅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於大同;囚齊王榑於京師。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議周王罪。燕王上書申救,帝覽書惻然,謂事宜且止。子澄與泰爭之,未決。”大意與上相同,這裡多說明瞭一句就是,湘王被建文帝逼得自焚。
其實,五個王確實“多不法”,也可以說是都有把柄可捏,違法事跡有大的也有小的,就連建文帝自己,被詳查起來都有可能有過失,可是燕王朱棣,奉公守法,毫無把柄可捏,建文帝下令抓他,是下瞭狠心的,所以也是心虛的,他逼死湘王、親手斬殺內鬼徐增壽時毫不手軟,唯獨對好評如潮的燕王朱棣遲遲不敢動殺念。
朱棣起事時,並非是兵多將廣,現狀是王府被圍數層,朱棣隻有800名護衛,還有可能是為瞭壯膽兒誇張人數,來看看明太宗實錄的情況:
“上曰:計將安出?玉等曰:護衛勇士尚餘八百人可暫入王城守衛。
意思是,朱棣問,我們被包圍瞭,這該咋辦呢?張玉等人說:殿下別怕,我們還有八百個後備隊員。。
《明史》記載:“王密與僧道衍謀,令指揮張玉、朱能潛納勇士八百人入府守衛”
意思和以上大致一樣,隻是手段變瞭,實錄是本來就有800護衛,明史是偷偷地臨時招納瞭800人進得府來。
這都說明,朱棣是在完全的被動挨打、沒有任何實力以及沒有任何勢力幫助的情況下,奮起反抗,試問,在此情況下你會怎麼做,如果硬要裝大半兒蒜,說我就是忠於朝廷,朝廷要把我怎麼處理我也不還手,要殺要剮悉聽尊便,那你也沒有好名聲,你最後的定義還是要造反,隻不過罪名給你定的是造反失敗,而且你還要受盡折磨侮辱,最後可能再下黑手給你一小刀。還有,別忘瞭你還是堂堂藩王!朱元璋賦予你的一切都會被無端剝奪,送去暗無天日的小黑屋受罪去吧。
還有一個比較無厘頭的,被質疑比較多的,也是明黑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所謂“活剮宮女三千”,見過幾篇,還不寫事情的出處,根本就是無厘頭的臆想猜測,你荷爾蒙上升不等於別人都跟你一樣齷齪。
這個“三千”傳聞,據說是朝鮮的《朝鮮王朝實錄》記載,《朝鮮王朝實錄》是部百科全書,裡面的稀奇古怪記載可多瞭去,裡面說明成祖超級喜愛棒子妃子,對權妃愛若至寶,拿在手裡怕跑瞭,含在嘴裡怕化瞭,權妃一死,成祖大怒,親手刮痧三千宮女,並且見瞭權妃他爹後,成祖大哭特哭,捶胸頓足,不成人君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