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殊是誰?揭秘中共五重間諜袁殊的秘密生涯

2016-08-13 12:46:26

  最近在熱播電視劇《偽裝者》中的明樓即是以袁殊為原型的人物。明樓在劇中貨真價實的身份是共產黨,然而在偽裝著是日偽政府的高管,是軍統的特工。於是大傢都在猜測這個人物的原型是誰,據小編瞭解到明樓人物的原型就是中共史上罕有的五重間諜袁殊。

  袁殊的簡介

  袁殊(1911-1987),本名袁學易,化名曾達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上海文界、政界,身兼中共、中統、軍統、日偽、青紅幫五重身份。特工身份活動期間,曾提供德蘇開戰佈署及日軍二戰期間的準確戰略情報。1955年因潘漢年案牽連而被押長達27年,1982年平反出獄,1987年11月26日病逝於北京。著有《袁殊文集》。

  袁殊的傢庭背景

  1911年4月(農歷三月二十九),袁學易誕生在湖北蘄春一戶沒落的官宦人傢。秀才出身的父親袁曉嵐精於算學,熱衷排滿運動,年輕時即為同盟會會員,為革命活動幾乎傾盡傢資。母親賈氏出身於前清鹽官巨賈之傢,夫傢沒落之後,她曾帶著學易、學禮兄弟兩人依靠娘傢資助及典當傢什生活。

  賈氏父母去世之後,賈氏帶著兄弟兩人前往上海投奔夫君,時任國民黨駐滬機關要職的袁曉嵐卻因與學生姘居而冷落賈氏母子。賈氏母子三人遂在上海浦東以教棚戶區工人認字為生,兄弟倆曾當街賣過大餅油條,擦鞋擦老虎灶。袁學易的童年生活甚為貧苦艱辛。

  袁殊,1911年生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原名袁學易,又名袁學藝,曾用名或筆名、化名很多,主要使用碧泉、袁逍逸、嚴軍光、曾達齋等。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後,袁殊依照中共秘密指示轉進蘇北解放區,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認為“袁殊”這個名字“太臭”,因此,中共黨組織建議他改名,袁殊遂改名為曾達齋。
關於袁殊的著述

  長期以來,海內外有關袁殊的著述,眾說紛紜,說他是“落水文人”、“漢奸”有之;說他是軍統特務有之;說他是中統特務有之;但越來越多人,認定他是潘漢年手下的得力幹將。

  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袁殊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上海的一些老人、文化界的一些老前輩們對於袁殊這個名字恐怕並不陌生。袁殊的人脈關系很廣,結識不少名人,從其保存的饋贈字畫可見一斑,如齊白石、黃賓虹的畫,周作人的詩,何香凝的梅花,郭沫若的題字等都明白地寫有“學易先生雅屬”之類的酬詞。從各種材料來看,袁殊背負的罵名似乎更多一些。

  資深媒體人金雄白(朱子傢)在其《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書中稱:“袁殊這個人,真是有他的一手!他好似天生的一個特工人才,在抗戰前後,情報工作的迅速而正確,推他為第一手。”

  抗戰時期汪偽控制區,人們普遍認為“袁殊是個公開的漢奸”,但各界高層又對其真實身份表示瞭諸多懷疑。國民政府軍統組織曾多次密令調查袁殊的真實身份。1941年2月27日,孔祥熙在上海的情報據點就在一份向重慶當局發的密電中說:袁殊雖幾度“在中央機關(指國民黨的軍統)服務,實則為共產黨工作。前年袁被捕後在日方組織偽黨(指漢奸組織‘興亞’),亦為共黨指使。現袁為共黨擔任工作有四。共黨在滬安全問題與共黨在淪陷區之交通亦由袁負責”,“共產黨利用日偽報紙攻擊中央(指國民黨中央)皆由袁辦理”。

  著名評論傢張頤武在其博客文章《隨風而逝:袁殊的故事》中寫道:“袁殊的經歷的確比偵探小說和電影更有傳奇性,007或者阿拉伯的勞倫斯沒有這麼復雜……時間讓許多有趣的傳奇被悄然遺忘瞭,二十世紀其實走得很快。歷史的縫隙有太多的故事,它們掉進去就再也無從尋覓。它們已經‘隨風而逝’瞭,但偶爾留下一點蹤跡,如同圖書館長椅上的斜陽,引人懷想。”
閱讀推薦

  偽裝者中明臺的身世是什麼?明臺的父親是誰?

  偽裝者汪曼春和明樓結局如何?明樓最後娶汪曼春?

  多重身份,才華橫溢

  袁殊做過記者、編輯,寫過劇本、辦過報刊雜志,做過社長,並且都做的很出色。

  袁殊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報告文學”這一概念,他最早對報告文學作出系統的研究,並且在中國新聞學史上也留下好些個“第一”的記錄。他創辦的《文藝新聞》一共出版整整60期,時間長達16個月,是左翼文化刊物壽命最長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丁淦林說:“我第一次看到袁殊這個名字,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葉。那時讀過他的《記者道》一書,知道他熱心於新聞學研究,把Journalism譯成‘集納’(或‘集納主義’)是他的首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