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升是怎麼死的?朱升是被朱元璋處死的

2016-08-13 12:45:53

  朱元璋殺功臣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的時期瞭,為瞭維護自己擁有的至高無上的皇權,朱元璋不得不使用瞭非常手段。那麼我們所說的朱升是誰?同為姓朱,想必也是和朱元璋有點嫡親關系。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今休寧縣陳霞鄉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傢、文學傢,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1367年)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被采納而聞名。後來在朱元璋殺功臣中難以幸免。

  公元1385年,明朝發生瞭一樁駭人聽聞的大案

  戶部侍郎郭桓等官員通同作弊,盜賣官糧七百萬石,該年三月被告發。明太祖大開殺戒,數萬人死於非命。六部官員無一幸免,“舉部伏誅”,地方官吏也大都被牽連進去,中等地主以上的傢庭都因追贓而遭到“破傢”之禍。全國上下,一片怨憤。禦史餘敏、丁挺舉上奏說,這都是法司“迫切”導致的惡果。

  朱元璋便將審理郭桓案的官員審刑司右審刑吳庸等人除以“磔”刑,借以平息眾怒。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在蘇聯搞大清洗的時候,也是先指使幾個人把別人給清洗瞭,然後再把清洗人的人給幹掉,和朱元璋的手段如出一轍。至於他是無師自通呢,還是得瞭朱元璋的真傳,那就不得而知瞭。

  朱升的兒子朱同一樣難以幸免

  在無一幸免的六部官員中,有一個48歲的禮部侍郎,他的名字叫朱同。我們經常說,父以子貴,兒以父顯,朱同應當屬於後一種情形。我們可能不曉得朱同是誰,但不可能沒聽說過他的父親朱升。想當年朱元璋剛剛起事的時候,聽人說隱士朱升是個有學問有影響的人,便效法三國時的劉備,親臨朱升住所,懇望朱升出山輔佐他打天下。朱升慨然應允,直截瞭當簡明扼要地提出瞭治國平天下的方略:“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就憑著這9個字,朱元璋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打敗瞭一個又一個軍事集團,最後終於推翻瞭元朝統治,由一個誰都不屑正眼瞧他的小和尚出落成大明王朝的開國者。

  朱升瞭得,朱同也不含糊。19歲那年,朱同受父親指派,獨自帶著朱元璋的諭旨與休寧大坑口民兵千戶方德厚相見,招服瑤民。1377年,朱同考中舉人,任徽州府儒學教授。洪武13年,朱同來到京師,被舉薦為吏部員外郎。後任東宮官,頗得朱元璋長子太子朱標的器重,1385年被舉為禮部侍郎。沒想到剛到任一個月,便被牽連進郭桓一案,受誣入獄。郭桓以及六部官員最後的下場是棄市,陳屍街頭,朱同無疑也在其中。
閱讀推薦

  朱元璋殺功臣:揭秘朱元璋大肆屠殺開國功臣的真相

  明朱元璋嚴禁立法規定 貪污60兩銀子可賜死罪

  朱元璋定都哪裡?朱元璋將都城定在應天府

  這麼優秀的一個人,隻因卷入彌天大案中,落得個灰飛煙滅的結局,委實令人痛惜。按說朱同本來是不該死的,一來他確實無辜,二來他持有朱元璋賞賜的一張“免死券”。朱同怎麼這麼有面子,朱元璋要為他發“免死券”?不是朱同有面子,而是朱升有面子。

  朱升早已料到朱元璋的猜忌刻薄性格將會引發殺戮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過程中,朱升早就隱隱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殺戮功臣是早晚的事。要瞭朱元璋所賜的爵位,十之八九會引來殺身之禍,何苦來哉?於是就在大傢還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夢之中時,朱升正式申請“告老歸鄉”,又顧慮兒子朱同難保平安無事,老淚縱橫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動,就送瞭朱升一個順水人情,“因與朱同免死券以慰之,馳驛送歸”。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朱同謹遵父命,無意出來當什麼官,後來也不知怎麼頭腦一熱,以為咱有免死券,仕途再險惡能奈我何?誰知到瞭節骨眼上,朱元璋根本就不提免死券這個茬呢?免死券畢竟已經發瞭18年瞭,朱元璋還記得這事唄?難說。就算他還記得這事,他裝拚弄傻耍賴充橫你又能對他怎麼的?所以對朱元璋們的話你不能不信,但最好也別全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說話就如放屁一般,把陰謀說成陽謀,這可是他們的拿手好戲看傢本領呦!

  明初封公封侯的功臣名將,絕大多數都身遭誅戮,夷族滅門。辭官歸鄉後的朱升頤養天年,潛心著述,1370年病故,享年72歲,明擺著比他的那些革命戰友們幸運,也比他的兒子朱同幸運。朱升的幸運還表現在洪武三年就死瞭,假如他再多活15年,活到洪武十八年,兒子朱同犯事瞭,你想朱元璋會怎麼處置87歲高齡的朱升?我想朱元璋會恨屋及烏,不但殺朱同,朱升也要死。這時馬皇後可能會對朱元璋吹吹枕邊風,說朱升勞苦功高,年老體弱,頂多還能活幾天?就這麼一個活瞭今天沒明天的人,殺瞭他多麼不吉祥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