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定遠”艦管帶:丁汝昌簡介

2016-08-13 12:45:29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廬江縣北鄉石嘴頭村(今名丁傢坎)一戶貧苦的農民傢中,丁汝昌降生人世。任何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在四處漏風的茅屋裡呱呱啼哭的小生命,在半個世紀之後能成為一支威震東亞的海軍艦隊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時的名字叫丁先達,字禹廷,號次章。因為傢境一貧如洗,童年時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離開父母,外出到大戶人傢做幫工謀生,後又在一傢豆腐作坊裡當學徒。咸豐初年(1851年),廬江地區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饑謹遍地,他的父母在饑病交加中雙雙去世;時年僅僅隻有14歲的丁汝昌便永遠失去瞭雙親的護愛,成為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飽嘗人間的苦痛。

  就在丁汝昌成為孤兒的這一年,在遙遠的中國南方發生瞭一件後來波及到安徽等14個省份的重大事件;這個後來完全改變瞭丁汝昌一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由拜上帝教首領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的農民起義——也是後來波及半個中國並持續達14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開端。1853年,太平軍攻占江蘇金陵(今南京),遂在此定都並改其名為天京。同年,以破竹之勢席卷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太平軍北上安徽巢湖地區,並攻占瞭廬江縣城。16歲的豆腐作坊學徒工丁汝昌拋下自己手中的磨盤推桿,投奔瞭以“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為奮鬥理想的太平軍;不久,丁汝昌隨太平軍所部駐守當時的安徽省城安慶,自此開始瞭漫長而多變的軍旅生涯。

  1861年夏季,由湘軍統帥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指揮的湘軍重兵圍攻安慶,經過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戰,城內太平軍彈盡糧絕。丁汝昌所在的太平軍程學啟部300人向湘軍投降;他隨所部被編入湘軍,開始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奉命編練淮軍,程學啟率領他的安徽部下丁汝昌等人改歸李鴻章的淮軍。自此,丁汝昌開始瞭他軍事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轉折和崛起。

  捷報頻傳的淮軍將領

  1862年,丁汝昌率淮軍部隊調赴上海鎮壓太平軍及其小刀會。由於在作戰中特別英勇,丁汝昌被淮軍名將劉銘傳索至帳下,統領馬隊升任營官,受領參將軍銜。此後,丁汝昌統領自己的騎兵部隊,先後參加瞭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戰爭。在江淮大地的戰場上,丁汝昌的淮軍騎兵縱橫馳騁,每戰必勝,捷報不斷。1864年,戰功卓著的丁汝昌升為副將;1868年,32歲的丁汝昌升任總兵(相當於今天的師長),加封提督銜,被朝廷賜予“協勇巴圖魯”的勇號。此時的丁汝昌剛過而立之年已成為高級武官,騎在戰馬之上神采奕奕,可憐孤兒的模樣早已蕩然無存。

  1874年,國內戰爭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動議裁減軍隊。淮軍提督劉銘傳打算裁減丁汝昌統領的騎兵部隊,在當時“兵為將有”的年代,這項裁軍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強烈抗拒。兇蠻的劉銘傳暗中謀劃“命將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聞悉此訊後,便連夜棄官逃回安徽老傢。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閑居傢中多有不適,心情很不暢快。但是丁夫人魏氏卻是一個頗有識見的賢婦,她常常寬慰丈夫說:“建功立業自有時也,姑待之”。這樣閑居瞭幾年之後,傢境日漸窘困,高級武官不能在傢裡坐待終年。不甘寂寞的丁汝昌於1877年(清光緒三年)秋天動身北上,到北京去謀求差使。

  慈禧太後親自在紫禁城內召見瞭這位當年戰功卓著的淮軍將領。在一番例行的問候之後,慈禧太後降旨,將這位賦閑的將領發放甘肅差遣。但是,丁汝昌不願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於是丁汝昌從北京馳赴天津,去拜謁自己淮軍的老上級、現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要職的李鴻章,想請這位同鄉恩師為自己另謀良差。李鴻章馬上接見瞭自己當年的淮軍部將丁汝昌,他對丁汝昌表示:“目前創辦西式海軍,缺人統率;你若能赴英國學習海軍,學成歸來後自可委以重任。”於是,丁汝昌呈請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批準,重入李鴻章的門下。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海軍留學生赴英、法兩國留學;不久,在英國訂造的4艘炮艦全部駛回國內。李鴻章原要任命道員許景澄出任水師督操,但由於許景澄此時頗遭異議,而從海軍發展的長遠考慮,需要有淮軍出身的武將來統轄震懾,因此李鴻章將未來海軍統領的人選內定為久經戰陣的丁汝昌。1879年底,李鴻章正式奏準將丁汝昌留北洋差遣;丁汝昌旋被委任督操北洋水師炮艦,正式開始瞭他的海軍指揮官生涯。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轉折,也是一次重要的崛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