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定遠”艦管帶:丁汝昌簡介

2016-08-13 12:45:29

  1880底,清政府在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訂購的1350噸級的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竣工,丁汝昌奉命率鄧世昌等官兵水手200多人乘船赴英國接受此二艦。這是丁汝昌首次走出國門,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歐洲之行;他在英、法、德諸國參觀瞭炮臺、軍港、造船廠和兵工廠等,大開眼界。1881年8月中旬,丁汝昌率二艦起航返國,取道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和太平洋,歷時近60天駛抵香港。清政府以此次巡海出力,賞丁汝昌“西林巴圖魯”勇號,並授予他正一品封典。

  1882年8月,丁汝昌奉命率三艘軍艦赴朝鮮執行外交使命,回國後獲得穿黃馬褂的賞賜(獲賞黃馬褂是清朝一種極高的政治待遇)。1883年,丁汝昌授天津鎮總兵,兼北洋水師統領。1885年10月,清政府組建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不久,從德國訂購的7335噸級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及巡洋艦“濟遠”號到華,丁汝昌陪同海軍大臣醇親王奕X(光緒皇帝之父)和李鴻章出海檢閱海軍,受到好評。1886年8月,丁汝昌率“定遠”號等四艦到日本長崎入船塢維修。其間,日本警察蓄意尋釁,在沖突中中國水兵死傷多人;當時的形勢一度有升級為戰爭的危險。丁汝昌力主通過法律程序來解決沖突,避免兩國發生進一步的軍事沖突。在他的努力下,最後雙方達成協議,以互恤死傷者而告罷。

  1887年底,清政府向英、德兩國訂購的4艘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經遠”號、“來遠”號駛抵中國。至此,北洋艦隊主力艦隻齊備,陣容堪稱亞洲之最。1888年10月,《北洋海軍章程》奏準頒行,北洋艦隊隨後正式組建成軍;丁汝昌被朝廷任命為北洋海軍提督(即艦隊司令),統率大小艦艇40多艘,總排水量40000多噸。至此,丁汝昌步入他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頂點,時年52歲,成為令任何人不可輕視的一支海軍艦隊的司令官。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其長達15年之久的海軍領兵生涯中,丁汝昌這位陸軍行伍出身的司令官始終未能精通海軍的業務。這一點,在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中,貽害甚大。

  親歷黃海大海戰

  1894年初,丁汝昌獲尚書銜(尚書相當於今天政府中的部長)。5月,朝鮮爆發農民起義;清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求,派兵前往助剿。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條約》,也派兵赴朝鮮,蓄意要挑起戰爭。

  7月2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域偷襲中國運兵船隊;8月日,中日兩國政府同時向對方宣戰,甲午戰爭正式開始。

  由於入朝日軍不斷增多,清政府決定再度增調兵力赴朝作戰。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艦隊護送援軍由大連灣駛往鴨綠江口登陸;並於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時30分,北洋艦隊發現日本聯合艦隊自西南方向駛來,一場海上惡戰迫在眉睫。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艦隊由返航時的五疊雁行小隊陣改列為雁行陣(橫陣)迎敵,同時他還向全艦隊發出三條作戰訓令:

  (一) 艦型同一諸艦,須協同動作,互相援助。

  (二) 始終以艦艏向敵,藉保持位置,而為基本戰術。

  (三) 諸艦務於可能范圍之內,隨同旗艦運動。

  由於種種原因,北洋艦隊擊敵時的隊形未能成為整齊劃一的橫隊,而成為類似“人”字形的渙散隊形。而日本聯合艦隊的12艘軍艦則分列為兩個戰術分隊:以航速較高的“吉野”號等四艦作為第一遊擊隊,以單縱隊在本隊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餘八艦作為本隊,以但縱隊在第一遊擊隊後方魚貫跟進。此時,兩支艦隊所處的黃海大東溝海面風平浪靜,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軍艦煙囪裡冒出的濃煙在向上升騰。在雙方艦隊相距12公裡時,日本聯合艦隊向左稍稍變換航向,向北洋艦隊的右翼撲去。12時50分,雙方相距5330米,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上305厘米口徑的前主炮一聲怒吼,其餘各艦也相繼開炮射擊,世界近代史上規模罕見的中日黃海大海戰就此打響瞭。

  海戰剛一開始,“定遠”號發炮就震塌瞭年久失修的飛橋。正在飛橋上指揮戰鬥的丁汝昌墜落到甲板上,北洋艦隊右翼總兵兼“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代替指揮。不久,日艦炮火擊毀瞭“定遠”號上的信旗裝置,北洋艦隊遂失去瞭統一的戰場指揮。而日軍第一遊擊隊則高速撲向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超勇”號和“揚威”號,將該二艦擊沉。日本聯合艦隊的兩個戰術分隊分別向左後、右後方作轉向,對北洋艦隊實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艦隊開始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勢之中。17事40分,日本聯合艦隊主動收隊撤離戰場,向東南方向駛去。歷時長達五個小時之久的這場海上殘酷大絞殺宣告結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