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是否透露北宋軍事機密?

2016-08-13 12:50:19

  清明上河圖現在珍藏在北京的故宮,是世界級的珍寶。這幅畫表現瞭北宋時期人民的生活,堪稱是北宋時期市井俚俗的活化石。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瞭很高的藝術水準。然而卻有人提出清明上河圖實際上暗含著北宋當時的軍事機密。

  雖說宋徽宗趙佶當皇帝不怎麼樣,在藝術上卻是一位極其卓越的書畫傢。由於他的倡導,翰林院專門設立瞭“圖畫院”。山東諸城人張擇端,才得以接近皇室,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他完成《清明上河圖》後,這幅作品的首位鑒賞者和收藏傢趙佶皇帝高興壞瞭,用他特有的“瘦金體”題寫瞭“清明上河圖”幾個字,並加蓋瞭雙龍小印章。

  徽欽時代的汴梁城,已經具備瞭國際大都市的雛形,戶口百萬,商鋪林立,到處都是勾欄等娛樂場所,甚至還出現瞭繁華的夜市。《清明上河圖》再現瞭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隻。《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大段落,按照展開的次序,首先是汴京郊外的景物,接著是大橋及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描繪瞭汴京市區的街景。

  每幅名畫都暗藏著不可告人的玄機,似乎包羅萬象的 《清明上河圖》上,缺少瞭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馬匹,往往用毛驢和黃牛代替。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馬和羊牽扯到北宋的“國傢機密”。

  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國窮,尤其文人皇帝趙匡胤,一開國,就奠定瞭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北方虎視眈眈的遊牧民族,對中原早就垂涎三尺,於是,趙宋朝廷不得不加緊對戰備物資的控制。馬和羊,即名列其中。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則要制作營帳、軍服。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遼史》說得很清楚: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系極為重大。這限制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看出:畫幅上,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短少情景迫切。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隻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其耗費極難維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瘠劣。”

  想不到,張擇端現實主義的畫風,竟然泄露瞭北宋王朝的軍事機密。

  香港學者發現《清明上河圖》一重大秘密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7日撰文表示,《清明上河圖》是全本還是曾被裁截過,至今仍然無法圓滿解答,不過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3年前無意發現的“張擇端密碼”,似乎證明這幅長卷是全本,不曾被裁截。

  上海世博會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即將在香港展出,引發港人對這幅“國之重寶”的濃厚興趣,一票難求。在題為《〈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網文中,曾德成說,在為期三周的展覽期間,預計有近100萬香港市民前去觀賞這個第一次從世博中國館外借的珍貴展品。

  曾德成說,《清明上河圖》這幅名畫,九百年來在歷朝宮廷與官民之間輾轉流轉,最後被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在這曲折的過程中,加上有三十餘個摹本出現,圍繞著這幅名畫的不解之謎甚多。其中一個是,現在見到的是不是完整的《清明上河圖》原作?

  曾德成寫道,這個疑問最初由明朝人李東陽提出,他在畫後的題跋中提出,原作之前應該有宋徽宗以其瘦金體書法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字題簽,而且還該有一段描繪遠郊山水的畫面。再後來,又有不少人覺得長卷的結束突兀。前國傢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也曾撰文,認為圖畫的場面還可以延展到金明池為止。這就是說,畫面或前或後有可能被裁截過。

  2007年《清明上河圖》真跡從故宮遠赴香港藝術館展出,創下藝術館觀眾人數紀錄。曾德成表示,據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說,三年前當《清明上河圖》原作來到香港展出時,他們在畫中發現瞭一個“秘密”,或可稱之為《清明上河圖》“密碼”。它為上述謎團提供瞭一個可能的答案。

  曾德成說,當《清明上河圖》真跡來到香港藝術館展出時,藝術館要為它制造玻璃專櫃。《清明上河圖》原作畫面長5.28米,加上頭尾的裝裱,專櫃要長得多。為此,香港藝術館專門從英國定制瞭兩塊玻璃,每塊長6米,於是專櫃長12米,兩塊玻璃在中間並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