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2:52:14
張昭是誰?張昭是三國時期的孫吳的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可見其張昭在當時地位。
張昭是怎樣的一個人
1、確切而論,張昭不是“謀士”,而是行政官僚;他的主要工作是處理政務而不是出謀劃策。
2、張昭本是徐州人士,年少有才名。因黃巾戰亂,兄弟二人逃奔江南成為孫策幕僚,與兄張纮主理領地政務;孫策死後出任孫權的長史,一方面主理政務,另一方面負責從北方南逃的士人與本地望族之間的協調工作。張昭性格公正秉直,因此雖然在朝時始終是吳國行政人員的首腦,但是從未出任丞相一類高官。由於直言敢諫,曾經多次和孫權吵得不可開交,但是始終得到其信任。張昭最終病死,享年81歲,喪事從簡,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孫權戴孝前去吊唁,賜謚號文侯。
三國演義中張昭的生平
昭(156~236),字子佈,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少時好學,善於寫隸書,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覽眾書,與瑯邪趙昱、東海王朗一起出名,關系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去擔任。刺史陶謙舉茂才,不答應,陶謙認為張昭輕視自己,將他拘留關押。昱盡全力營救使張昭免於難。漢朝末年,天下大亂,孫策創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象昔日的好友一樣對待張昭,朝內朝外的大小事務,一一委托給張昭。張昭每次收到北方士大夫書疏,書中把功勞都歸於張昭,張昭想把功勞推脫而不宣傳出去,宣傳出去也恐怕不適宜,進退不安。孫策聽到這件事歡笑道:“昔日管仲輔佐齊國,大傢都稱管仲為仲父,而稱齊桓公為霸者宗。現在子佈有賢能,我能用他,這個功名我不能獨自享有!”
孫策臨死前,將自己的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領群僚立孫權為王。孫權因為悲傷不能正確看待當今局勢,張昭告戒權說:“你作為孫策的弟弟,應當能夠擔負起兄長未完成的大業,克昌堂構,從而成就勛業啊。當今天下鼎沸不安,到處都是土匪山賊,孝廉怎麼能夠寢伏哀戚,發泄匹夫的感情啊?”張昭於是親自扶孫權上馬,陳兵而出,這以後眾心知有所歸依。張昭又被命為孫權的長史,權每出征,留昭鎮守,領幕府事。因系舊臣,待遇尤重。
赤壁戰前,張昭畏懼曹操力量,主張迎降,遭魯肅、周瑜反對。孫權從此開始對昭不滿,稱帝後,僅拜為輔吳將軍。孫權稱帝後大宴群臣,盛贊周瑜、魯肅力主抗曹之功,張昭也上前祝賀,還沒來得及說話,孫權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由此可見孫權對張昭的不滿已到何等程度。但張昭性情直爽,敢於直言諫諍,所以君臣二人屢有沖突。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降吳,孫權派使臣去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 ,張昭疑淵無誠意,力諫,孫權大怒,按刀斥昭。張昭遂辭朝歸傢稱病不出。不久,公孫淵果殺孫吳使臣,孫權悔之無及,親至張昭傢門外久候。張昭終被兒子扶出,“權載以還宮,深刻自責”。
公元236年,張昭以輔吳將軍、婁侯終。
《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昭容貌矜嚴,有威風,權常曰:“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舉邦憚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遺令幅巾素棺,斂以時服。權素服臨吊,謚曰文侯。長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襲爵。
孫權稱帝之後,張昭因年老多病而辭官,著有《論語註》。 嘉禾四年,張昭去世。孫權素服吊唁。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遺令幅巾素棺,斂以時服。權素服臨吊,謚曰文侯。長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襲爵。 自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