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23:17
明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臨終前他立下遺詔,把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紋,史稱為“建文帝”。第二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在北平起兵,號稱“靖難”。經過三年苦戰,朱棣終於攻破南京。正當曹國公李景隆等人打開金川門、迎接朱棣進城的時候,後宮忽然起瞭一場大火,建文帝就在這大火中下落不明,其去向至今仍然是一樁疑案。
被載入正史的是最先傳出來的“闔宮自焚說”。
《太宗實錄》記載說,朱棣攻破南京城,率領眾人抵達金川門。“諸王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看著身邊幾個內侍,他不禁嘆息說:“我還有什麼臉面見他?”遂“闔宮自焚”。
朱棣進宮後,到處尋找建文帝,最後在一片灰燼中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屍體,有人說這就是建文帝。於是朱棣令以皇帝的禮儀將其埋葬。奪取皇位這一年,朱棣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高皇帝棄群臣,建文嗣位,權歸奸慝,變亂憲章,戕害骨肉,禍幾及朕。於是欽承祖訓,不得已而起兵,以清敦惡。不期建文為漢奸逼脅,闔宮自焚。”假惺惺地表明,自己不過是想要“清君側”而已,自己沒有想到會導致建文帝的自焚。
首先創“焚死”說的是清代的王鴻緒,他在其所著的《明史稿.史例議》中花瞭大量篇幅專門淪述建文帝必定焚死。此外,清代的學者錢大昕在作《萬斯同傳》的時候,也采用瞭這個說法。至於永樂年間的《實錄》和清代修編的《明史》,也都是重復這個說法。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說大有蓋棺定論之意。
但是,大多數人認為焚死說不可信,他們認為建文帝並沒有喪生火海中。這些人從“正史”的字裡行間,找到瞭另外一些蛛絲馬跡。其中最能引起人們懷疑的即是《明史》。
《明史.恭閔帝本紀》中關於建文帝死亡的記載如下:“都城陷,宮中起火,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壬申葬之。”人們以此為發端,提出疑問:既然是“不知所終”,怎麼能辨認出那個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就是建文帝?而既已發現瞭帝屍,為何又說是“不知所終”?這種自相矛盾的記載難道不值得人懷疑嗎?
更有人認為這段話根本就是含混的詭語,因為“帝後屍於火中”似乎可以理解成僅僅得到瞭皇後的屍體。而乾隆年間補纂《明史本紀》稱:“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言帝屍。”則更為明確地道出當時根本就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不過“詭言”而已。
於是,另外一種說法就出現瞭,說在朱棣攻破南京那天,建文帝正欲拔刀自刎,被身邊人救下,然後由程濟等貼身親信22人帶領,從地道或禦溝中逃跑瞭。逃走後的建文帝又匿向何方?有人說他由宮中的主錄僧溥洽為他削發,扮演成和尚,藏匿於某處寺院瞭。當然,也有南逃至海外的種種傳聞。
眾多說法中流傳較為廣泛的是出傢為僧說。有記載說,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破後出亡為和尚,晚年還曾經返回京師,去世後埋葬於北京西山。在《明史·程濟傳》中寫道:“金川門啟,濟亡去。或日帝亦為僧出亡,濟從之,莫知所終。”在《明朝小史》中的記述則更為生動:“高皇大漸時,封鑰一小匣,甚固,密授帝,戒以遇危難始啟。及靖難兵入城,啟之,乃楊應能度牒也。遂削發披緇,自禦溝中逃出。”
從此,建文帝以僧人身份四處流浪,直到朱棣死後才歸來。建文帝在朱棣死後回歸的故事在明代王鏊《震澤紀聞》及其他明代四傢記述中有傳奇般的記載。據說,這個流浪四方多年的老僧在宮內安然地度過瞭最後的日月,死後葬在北京西山,未加封號,號稱“天下大師”。
記載這段故事的王鏊生於1450年,同“老僧”出現的時間相近,後來又做瞭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高官,其說大致可信。
關於建文帝並沒有死的消息在社會上的廣泛流傳。這對朱棣來說震動自然很大。他當然知道,自己是冒著“奪嫡”和“篡位”的罪名登上皇位的,正式的皇帝在世或者出逃,對他的帝位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於是一方面他為瞭安定人心,不得不煞有其事地發佈建文帝已死的詔書,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根據傳聞中的蛛絲馬跡苦苦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