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29:15
2月12日,遜位詔書正式頒佈
2月12日早晨,汪榮寶來到內閣。“本日國務大臣入內請旨發表,同人均來此靜候,惴惴恐有中變,比及午,聞各大臣到閣,一切照辦矣。”接下來,他抒寫瞭與《清帝遜位詔書》高度一致的個人感慨:“大清入主中國自順治元年甲申至今宣統三年辛亥,凡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遂以統治權還付國民,合滿漢蒙回藏五大民族為一大中華民國,開千古未有之局,固由全國志士辛苦奔走之功,而我隆裕皇太後尊重人道,以天下讓之,盛心亦當令我國民感念於無極矣,??隆裕皇太後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當天下午,汪榮寶登高望遠時進一步感慨道:“匕鬯不驚,井邑無改,自古鼎革之局豈有如今日之文明者哉?”
袁世凱等國務大臣請旨發表的是《清帝遜位詔書》、《優待條件詔書》、《善後安民詔書》這三道詔書。汪榮寶在2月10日的日記中所記載的草擬並修改的奏折,極有可能就是這三道詔書的正式文本。
2月13日,張謇在南通得知遜位詔書已經於前一天頒佈。2月15日,他在故鄉海門長樂看到該項詔書,便在日記中寫道:“此一節大局定矣,來日正難。”
遜位詔書頒佈10天後,上海《申報》於2月22日以《清後頒詔遜位時之傷心語》為標題報道說:“此次宣佈共和,清諭系由前清學部次官張元奇擬稿,由徐世昌刪訂潤色,於廿五日早九鐘前清後升養心殿後,由袁世凱君進呈。清後閱未終篇已淚如雨下,隨交世續、徐世昌蓋用禦寶。此時溥偉自請召見,意在阻撓此詔。而清後並詔某大臣曰:‘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此時無論是何貴族,均不準進內,於是蓋用禦寶陳於黃案,清後仍大哭。清帝時立清後懷中,見狀亦哭,袁世凱君及各國務大臣亦同聲一哭。”
以訛傳訛的後人回憶和記錄
張謇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張孝若在《南通張季直傳記》初稿中談到“不久內閣即日遜位的復電,來到我父的手中”時,摘錄引用瞭與正式的遜位詔書在措辭上多有不同的內閣復電:“……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為全權大臣,遣派專使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民會議,公決政體。乃旬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予惟全國人民心理,既已趨向共和,??更何忍侈帝位一姓之尊榮,拂億兆國民之好惡。予當即日率皇帝遜位,??聽我國民合滿、漢、蒙、藏、回五族共同組織民主立憲政治。……務使全國一致洽於大同,蔚成共和郅治,予與皇帝,有厚望焉。”
胡漢民讀到傳記初稿後,於1930年2月18日給為該傳記題寫書名的譚延闓(組安)寫瞭一封信,後被張孝若錄入傳記正文之中:“組安先生惠鑒:季直先生傳記第八章文字,似有可補充者。清允退位,所謂內閣復電,實出季直先生手。是時優待條件已定,弟適至滬,共謂須為稿子予清廷,不使措詞失當,弟遂請季直先生執筆,不移時脫稿交來,即示少川先生,亦以為甚善,照電袁,原文確止如此,而袁至發表時,乃竄入授彼全權一筆。既為退位之文,等於遺囑,遂不可改。惟此事於季直先生無所庸其諱避。今雲‘來到手中’,頗為晦略,轉覺有美弗彰,豈孝若君尚未詳其事耶?有暇請試詢之。”
接下來,張孝若又寫道:“得此信不多日,又聽說我父此項親筆原稿,現存趙先生鳳昌處。辛亥前後,趙先生本參與大計及建立民主之役。那時我父到滬,也常住趙先生傢,此電即在彼處屬稿,固意中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