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對北周政治有什麼影響

2016-08-13 13:33:21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傢、軍事改革傢、統帥,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曾參加六鎮起義軍,後從賀拔嶽入定關隴,其死後代據關中。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被授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都長安。從此宇文泰專制長達20年,556年去世。其子宇文毓繼位,追謚曰文皇帝,廟號太祖。號其墓為成陵。

  宇文泰掌權期間,對內團結各方,澄清政治,創府兵制;對外立足關隴,爭戰東魏,蠶食南梁。奠定瞭其身後關隴政權一統天下及隋唐王朝強盛的基礎。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今內蒙古境內烏加河),九月,還至牽屯山(今寧夏固原縣西)染疾。宇文泰知自己病重,派人急招侄兒宇文護,宇文護趕到涇州(今甘肅涇川北),宇文泰已經病危,托孤於其侄宇文護:“我的兒子都還年幼,今外寇方強,國傢之事,由你決定,宜努力以完成我的志向。”十月乙亥(初四)日(11月21日),卒於雲陽(今陜西涇陽西北),時年五十歲,葬於成陵(今陜西省富平縣北),謚號文公。是月,其子宇文覺嗣其位為太師、大塚宰,由宇文護輔政。次年,宇文覺稱帝,國號周,是為北周孝閔帝,北周建立。宇文泰先後被追尊為文王、文皇帝,廟號太祖。

  西魏立國後,形勢極為險峻,其時,天下三分,東有高歡大軍壓境,南有蕭梁不時構釁。尤其是高歡,視西魏為勁敵,急欲將其扼殺於襁褓之中,而東西魏力量對比又十分懸殊,東魏地廣國富,人口逾二千萬,兵強馬壯,高歡能調動的軍隊不下二十萬;西魏地狹國貧,人口不滿千萬,宇文泰直接掌握的軍隊不過三萬餘人。同時,西魏立國之初,關中即遭大饑,人心浮動。宇文泰也看到瞭這種形勢,大統元年(535年)三月,他命各衙署斟酌古今以來的治國經驗,且可以用於現實者,制訂頒行瞭二十四條新制。並提拔瞭武功大姓蘇綽為大行臺左丞,參與機密,擬訂治國大綱,革新政治。

  宇文泰首先進行的是改革軍制,建立府兵制度。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開始整軍。先是,高歡恃戎馬之強,年年進攻西魏。雖然未曾得手,但宇文泰知道,長此下去,實力處於劣勢的西魏必然難以支持。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開拓兵源,擴充軍隊。同年七月,宇文泰集諸軍於咸陽,八月,率之於潼關整軍,宣佈軍法軍規,不得貪財輕敵,不得作威於百姓,與敵作戰,用命則賞之,逃脫皆戮之。通過這次整頓,西魏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不久,高歡率二十萬大軍入侵,西魏以少勝多,在沙苑(今陜西華陰縣境內)大敗高歡,俘敵八萬餘人。

  隨著軍隊素質的提高,宇文泰又進一步擴充軍隊,壯大軍事力量。初,宇文泰在接受賀拔嶽的以武川兵戶為骨幹的軍團時,這一軍團人數不過數千人,擊敗侯莫陳悅後,其大將李弼擁眾萬人來歸,以後,跟隨孝武帝元修入關的由鮮卑族人組成的北魏宿衛禁旅也有近萬人,合起來,宇文泰掌握的軍隊約有近三萬人,分別由十二個將軍率領。沙苑之役後,又通過收編降軍等不斷補充,人數漸漸增多,到大統八年(542年)三月,正式建立六軍,時已有兵約十萬人。

  大統九年(543)二月,高歡將兵十萬,渡過黃河,據邙山(今河南洛陽西北)列陣,宇文泰領軍擊之,戰於邙山,大敗,士卒損失六萬餘人,經過數年經營建立起來的一支軍隊損失大半。而當時關隴地區的鮮卑族人數有限,不可能再大量補充軍隊,因此,邙山之戰後,宇文泰開始從漢族中間吸收兵員,三月,宣佈征募關隴地區的豪強地主武裝。在北魏末年的關隴起義中,豪強地主為瞭維護自己的利益,組織鄉兵,東西魏分立後,這些地主武裝並沒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強手中。

  宇文泰通過廣募豪強以充軍旅這一措施,把這些分散的鄉兵武裝變成中央軍隊的一部分,由政府選擇關隴地區有名望的人物來統領,從而,既加強瞭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削弱瞭北魏末年以來的地方勢力,又促進瞭武川軍人集團與關隴地主的聯合。此後,到大統十六年(550年),又進一步把征兵對象擴大為所有的均田戶,這樣,西魏軍隊中漢族士兵的比重進一步增加。

  同時,宇文泰又對軍隊統轄系統進行改革,形式上采取鮮卑舊日的八部東西魏潼關之戰之制,立八柱國。除宇文泰自己在大統三年(537年)由西魏文帝拜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為西魏軍隊的實際統帥外,又在大統十四年(548年)以西魏宗室廣陵王元欣為柱國大將軍,但僅掛虛名,並無實權。另任命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六人為柱國大將軍,實際統率六軍。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兩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每個開府下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兩千,一個大將軍領兵四千,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八千,六柱國合計有兵四萬八千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