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南陽隱居瞭十年都做瞭些什麼

2016-08-13 13:35:47

  在諸葛亮最著名的《出師表》裡有這麼一段話,中國人估計很少有不知道的:臣本佈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那麼諸葛亮於躬耕於南陽做什麼呢? 公元197年,諸葛亮17歲,便開始瞭在南陽一帶的“躬耕”生活。公元207年,諸葛亮僅27歲。這一年他遇到瞭知音賢主——劉備“三顧茅廬”,從此生涯經歷瞭一個大變化。

  南陽建郡始於戰國後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南陽郡,郡治在宛,就是今天的南陽市。為什麼稱為南陽?古代命名地名的傳統是水之北、山之南為陽。山指南山,即今天的伏牛山;水指漢水。

  南陽位於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因此稱南陽。 戰國、秦漢時,南陽的軍事、政治地位非常突出。從春秋戰國到西漢,南陽的經濟實力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漢畫反映出南陽當時的經濟發達和貴族雲集的程度,更加證明瞭南陽漢文化的燦爛和獨特。由於南陽有這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才產生出范蠡、張仲景、張衡等歷史名人,才吸引諸葛亮到南陽躬耕。

  《漢書·地理志下》寫道:“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 ”南陽的繁榮,是以優越的交通地理因素為重要條件的。除瞭控制武關道交通之外,南陽與東方和東南方向地域的交通關系,也值得重視。南陽這一特殊的交通地理條件,在兩漢之際尤為突出。東漢以來,隨著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和南下移民潮的興起,南陽作為四通的樞紐,聯系南北的交通重心地位愈益顯著,也很自然成為連通各地的信息中心。

  諸葛亮躬耕的臥龍崗下邊幾十米就是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諸葛亮正是利用南陽的這種交通、信息優勢,在躬耕南陽的十年裡觀摩時局的變化,綜合分析各種信息,時刻把握天下大勢,從而才能提出《草廬對》這樣的正確應對時局的方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