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39:21
孔子名詞解釋:
(前551—前479)春秋晚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傢創始人。先世為宋國貴族,曾祖孔防叔避禍遷魯。父叔梁紇為武士。少“貧且賤”,及長,曾任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學問,相傳曾問禮於老子,學琴於師襄。
十年,魯、齊夾谷之會時相定公。旋任大司寇。十二年,因政治主張與執政的“三桓”不合,遂離開魯國,自此周遊衛、陳、曹、宋、鄭、蔡等國,終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四十歲前後即聚徒講學,相傳弟子三千,著名者達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詩》、《書》、《周易》等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宣傳“仁”的學說,“仁”包括忠、孝、寬、惠等內容,認為“仁”即“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毋施於人”。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妥協和親善。貫徹“仁”時,要以“禮”為依據,故說“克己復禮為仁”。對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視,“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在政治和經濟上,要求當政者實行教化和寬惠政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同時要求人民對上也要順從和易使,反對犯上作亂,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張。在教育上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在教學態度上,有“學而不厭,誨而不倦”的精神,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途徑;采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
但鄙視“學稼”、“學圃”,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認為有“生而知之”的人。自漢以後,孔子的學說被改造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其本人也被尊為聖人,對後世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