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發佈世界最早禁酒令: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

2016-08-13 13:42:42

  《酒誥》:中國最早的“禁酒令”

  伴隨著酒的產生,禁酒令也成為最古老的法令之一進入瞭歷史舞臺。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出現在我國,幾乎是伴隨著酒的產生而同時出現的。據《戰國策》記載,“帝女”,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將儀狄釀的酒進獻給禹,大禹品嘗後覺得很好喝,並說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於是下瞭一道手諭,詔令儀狄不要再釀酒瞭。

  大禹作為我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高祖,他發佈的禁酒令對後世並沒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據記載,夏桀“做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終因貪杯而丟瞭天下。然而,繼任統治的殷商,也沒有擺脫縱酒亡國的命運,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最多一次竟然連喝瞭七天七夜。

  商亡於紂後,周武王為瞭爭取前朝遺老的支持,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在朝歌封瞭國,同時為瞭防止他復辟,在旁邊又加封瞭邶、鄘、衛三國以加強監督,被稱為“三監”。武王旋即死去,剛滿13歲的成王即位,這使得比他年長的很多諸侯心懷不滿。原本是用來監督武庚的“三監”,此時竟然扶植武庚召集殷商遺老叛亂。叛亂被周公鎮壓後,引起瞭周王室的思索,為什麼原本忠義雙全的“三監”會叛亂呢?除瞭權力之爭以外,一定是過分的飲酒使他們昏瞭頭。周公和成王認為禁酒令勢在必行,於是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誥》形成瞭。因為衛國是原商朝統治核心區域,此地民俗民風大多以酒為樂,所以這篇禁酒的法令是針對新封在衛國的“康叔”所做,告誡他切不可放縱飲酒誤國誤己。

  《酒誥》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隻有祭祀的時候才可以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說的就是飲酒誤國的原因是酒後“喪德”,這已經被前代和本朝所驗證。第二,飲酒之時需要用道德約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將無醉”——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放任自己喝醉的。第三,要減少釀酒,愛護糧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這裡說的“土物”就是指莊稼,糧食用來釀酒是一種浪費。最後,《酒誥》還對商朝遺老和百姓做瞭告誡,讓他們愛護糧食不要飲酒,對於隨便聚眾飲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殺掉。

  從《酒誥》可以看出,這個禁酒令立法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誤國,二是保護糧食。懲罰措施也很嚴厲——極刑。《酒誥》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成為以後歷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范。

  三國時期劉備曹操皆禁酒

  西周以後,中國歷朝歷代出於各種目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禁酒令。漢初,丞相蕭何曾頒佈法令“禁群飲”,“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這主要是為瞭防止民間私鬥,節省釀酒糧食。到瞭三國時期,各路勢力的禁酒令一時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出現瞭很多趣事。

  劉備剛入蜀之時,為瞭籌措軍糧,頒佈瞭嚴厲的禁酒令,禁止民間釀酒。《三國志·簡雍傳》記載,劉備和簡雍在路上溜達的時候,偶然看到一農戶傢存有釀酒工具,劉備大怒,準備將這傢人治罪。為勸諫劉備這過於嚴苛的做法,簡雍手指路邊行走的一對男女,說他們欲將成奸,主公何不治罪?劉備不解。簡雍答道,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這與因藏有釀酒之器而被治罪是一個道理。劉備大笑,於是將私藏釀酒工具的農戶放瞭。

  呂佈偷襲劉備得瞭下邳城,卻被曹操軍隊團團包圍。為防止諸將飲酒誤事,呂佈特別頒佈瞭禁酒令,軍中任何人不得飲酒。他手下大將侯成等人因找到瞭走失的馬匹,私自釀酒並進獻呂佈,以示慶祝。不料呂佈翻臉不認人,將釀酒的諸將統統責打一頓。侯成等將軍因此心懷怨念,趁呂佈睡覺之時將其捆綁,然後獻城投降。呂佈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因為禁酒令得罪瞭諸將,淪為階下囚。

  同時代的曹操也因為糧食問題和整頓民風,下決心頒佈禁酒令。結果禁酒令剛下,少府孔融就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孔融是孔子後裔,本是一路諸侯,投靠曹操後一直桀驁不馴。他雖然才高八鬥卻是個酒徒,曾寫下:“歸傢酒債多,門客粲幾行。高談驚四座,一夕傾千觴”的豪放詩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