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蜀漢敗亡皆因諸葛亮兩大弱點

2016-08-13 13:43:07

  《三國演義》85回 早有魏軍探知此事,報入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大喜曰:"劉備已亡,朕無憂矣。何不乘其國中無主,起兵伐之?"賈詡諫曰:"劉備雖亡,必托孤於諸葛亮。亮感備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倉卒伐之。"正言間,忽一人從班部中奮然而出曰:"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眾視之,乃司馬懿也。丕大喜,遂問計於懿。懿曰:"若隻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 丕問何五路,懿曰:"可修書一封,差使往遼東鮮卑國,見國王軻比能,賂以金帛,令起遼西羌兵十萬,先從旱路取西平關:此一路也。再修書遣使齎官誥賞賜,直入南蠻,見蠻王孟獲,令起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擊西川之南:此二路也。

  再遣使入吳修好,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兩川峽口,徑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此四路也。然後命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提兵十萬,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萬,五路並進,諸葛亮便有呂望之才,安能當此乎?"

  96回 忽報揚州司馬大都督曹休上表,說東吳鄱陽太守周魴,願以郡來降,密遣人陳言七事,說東吳可破,乞早發兵取之。睿就禦床上展開,與司馬懿同觀。懿奏曰:"此言極有理,吳當滅矣!臣願引一軍往助曹休。"忽班中一人進曰:"吳人之言,反覆不一,未可深信。周魴智謀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誘兵之詭計也。"眾視之,乃建威將軍賈逵也。懿曰:"此言亦不可不聽,機會亦不可錯失。"魏主曰:"仲達可與賈逵同助曹休。"

  106回 司馬陳群問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時,兵分八路,八日趕至城下,遂生擒孟達而成大功;今帶甲四萬,數千裡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眾樵牧。某實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饑我飽,何必力攻?正當任彼自走,然後乘機擊之。我今放開一條路,不絕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陳群拜服。

  從上述原文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機會當中,有得以實施的,有沒實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但是,即使失敗瞭,對於曹魏集團並無多大損失,而成功瞭,卻會給曹魏集團帶來重大的戰略利益。司馬懿非常善於把握機會,對於戰略利益輕重的權衡更是非常準確。而這一點正是諸葛亮不如司馬懿的地方。

  諸葛亮智過於人,所向披靡,曹操、周瑜、曹真、孟獲皆甘拜下風,唯有在與司馬懿的交手中,雖屢屢取得局部勝利,但就整體而言,卻沒有能夠取得一次勝利。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司馬懿清楚地認識到,諸葛亮足智多謀,與其交戰十有八九會失敗,所以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輕易與其交戰。隻要不給諸葛亮機會,就會不戰而屈人之兵。雖然不輕易失去機會的司馬懿因此喪失不少局部戰機,但卻牢牢地把握住瞭全局,那就是隻要打持久戰,就可確保國力強大的曹魏取得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個性弱點有準確認識,這一點,諸葛亮也是深有感觸: 第103回 諸葛亮送"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給司馬懿,使者辭去,回到五丈原,見瞭孔明,具說:"司馬懿受瞭巾幗女衣,看瞭書札,並不嗔怒,隻問丞相寢食及事之煩簡,絕不提起軍旅之事。某如此應對,彼言:食少事煩,豈能長久?"孔明嘆曰:"彼深知我也!" 諸葛亮的這一句"彼深知我也!"發自肺腑,如果僅僅是指"寢食及事之煩簡",思維嚴謹的諸葛亮絕不會有此嘆息。這是指司馬懿對諸葛亮整個人的深刻認識啊!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功,關鍵是有這樣一位深知諸葛亮弱點的對手。諸葛亮深感克復中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最終病死在五丈原。能被諸葛亮嘆為知己,司馬懿對諸葛亮可謂知之甚深。

  如果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氣死曹真的話,那麼司馬懿卻是一語送終諸葛亮!

  司馬懿是如何認識諸葛亮的弱點的呢?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晉書·帝紀第一》)。司馬懿的這段評語可以說是對諸葛亮自負與臨機不決的個性弱點的深刻而又具體的詮釋。這段評語應當這樣理解為:"(諸葛亮)志向很大卻把握不住機會,多有謀略卻難下決斷,喜好用兵打仗卻缺乏權衡輕重的能力和權變的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