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信任的一個武將是誰

2016-08-13 13:44:08

  在諸葛亮的事業中,趙雲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諸葛亮最信得過的將領,當然,他也是對諸葛亮謀劃支持最堅決的大將。

  智勇雙全,一身皆膽;賢明恃重,忠肝義膽;功齊關張,甘列其後;蜀軍支柱,常勝將軍。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定南)人。自幼剛正雄壯,喜好練武,遇事善於思考,肯動腦筋。青少年時期喜武但不逞強,有勇但不鬥勇。曾先後在袁紹、公孫瓚帳下為將,但因此二人皆非仁德之明主,遂改投劉備,與劉備一見如故,倍受重用,從此追隨劉備,直至病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為曹操所敗,與妻小在當陽失散。這時,趙雲為尋回劉備妻小,毅然掉轉馬頭,殺回曹軍之中,上演瞭一場"長坂坡之戰"。雲在曹操百萬大軍中殺得七進七出,懷抱幼主、保護甘夫人,來往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最終砍倒曹軍大旗兩面、奪槊三條、神劍一柄;砍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士兵不計其數。後人有詩贊曰:“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幼主,隻有常山趙子龍。”趙雲這種忠心耿耿,舍身忘死的拼殺精神,深得劉備和眾將士之贊譽。

  諸葛亮被劉備拜友軍師後,劉備手下三員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隻有趙雲能夠毫無怨言地聽命於他。關羽隻聽大哥劉玄德的吩咐,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張飛脾氣暴怒,難認駕馭。隻有趙雲忠實沉穩,誰說得正確他都能聽。

  諸葛亮備戰新野,主要靠趙雲實施;諸葛亮出使東吳,隻吩咐趙雲接應;諸葛亮入川,成都軍情緊急時,又是調趙雲到成都會師;諸葛亮定南中,以趙雲為主將;諸葛亮北伐,在趙雲活著時,每次都請他出馬。所以,在諸葛亮的事業中,趙雲是最可靠的支柱。他是諸葛亮最信得過的將領,當然,他也是對諸葛亮謀劃支持最堅決的大將。可以說,沒有趙雲的大力支持,諸葛亮的許多計謀無法實施。所以,在劉備的將領中,諸葛亮最喜愛和信任趙雲。

  公元212年,孫權乘劉備進軍益州時,派遣部將周善到荊州接回其妹(也是劉備夫人),並欲挾持劉禪作為交換荊州的人質。趙雲聞知,立刻帶兵攔截,單身一人跳上敵船,斬瞭周善並奪回劉禪。粉碎瞭孫權的陰謀,再次為劉備立下大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9年),曹操發兵二十萬來爭奪漢中。他把糧米運到北山之下,堆積如山。黃忠認為敵糧可取,引兵前去,但過瞭約定時間尚未回營。於是趙雲帶瞭幾十個騎兵出營探視,正碰上曹操大軍。趙雲突遇大軍,絲毫不亂,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曹兵始遭趙雲猛然沖擊,陣勢散亂,但不久就圍攏起來。趙雲救出黃忠,奮力殺出重圍,已靠近自己營寨。但他發現部將張著在敵陣受傷被圍,遂又殺入重圍,救出張著,潰圍而出。曹軍在後緊緊追趕。沔陽長張翼見曹兵追來,提議讓軍士閉門拒守。然而趙雲不但不關城門,反而命令將營門大開,令將士偃旗息鼓。曹操大軍追到,見營門大開,不見旌旗,不聞金鼓,懷疑有伏兵,引兵欲退。曹兵剛一轉身,趙雲一聲令下,營中將士萬弩齊發,趙雲更令營中擂鼓,鼓聲大震,號角齊鳴。曹軍驚駭,自相踐踏,擁到漢水旁邊,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次日,劉備特意來到趙雲昨日作戰之處,指點評說,欣然贊益:“子龍一身是膽也!”從此將士們愈發佩服趙雲,稱他為虎威將軍。

  趙雲是三國時期一位叱詫風雲的勇猛戰將。他的武藝不在張飛之下,但對士卒的關懷和愛護卻遠非張飛所能比;他的韜略毫不遜於關羽,但卻能謙虛謹慎,尊重他人,從無恃才做物之心。趙雲身為行伍出身的戰將,個人修養良好,賢能而明達,深受其他將帥敬重,深得士卒熱愛!

  趙雲一生征戰,該勇猛時,他能勇貫三軍,該謹慎時,他能心細如發。對於戰爭的結果,打瞭勝仗他從不驕做狂妄;打瞭敗仗,細心組織撤退,力爭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部隊失敗的局面下,趙雲能夠穩定局勢,帶好部隊,避免兵敗如山倒的頹勢出現。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蜀軍直取眉縣,進攻漢中,初戰取得巨大勝利。但因馬謖用兵不當,失去戰略要地街亭,蜀軍處於被曹魏追殺的狀態下。趙雲所率部隊,兵力單薄,與敵進攻部隊眾寡懸殊,在敗局已定,獨臂難支的形勢下,趙雲組織失敗的部隊,彼此掩護,步步為營,且戰且退,在敗退之中沒有讓敵人占到一點便宜。一直把蜀軍安全撤回蜀國內。在這場失敗的戰爭中,本無趙雲的責任,但他卻自請降職,貶為鎮軍將軍,表現瞭一位將帥的優良品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