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為什麼要貶損曹操 曹操有何政治偏見

2016-08-13 13:43:29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站在儒傢的政治思想觀上看待政治,評價人物,因此對劉備的所作所為作瞭充分肯定。同時可能是對法傢思想有那麼一點偏見,也鄙視曹操的人格,因此對曹操的政治行為作瞭較多貶損。但是,羅貫中在書中也贊揚瞭曹操的許多方面,同時反映出曹操是當代一個接觸的軍事傢、政治傢、思想傢,表現出曹操的深謀遠慮和接觸的軍事才能。對道傢的謀略思想,羅貫中稍稍貶低其陰暗性,而贊揚其處世的豁達,保留瞭欣賞態度。 《三國演義》通過政治發展的客觀過程和結果,揭示中國儒、法、道等各中國主要政治流派的實踐得失。

  1、儒傢:儒傢思想的代表是劉備。劉備在政治上貫徹的是仁的思想,他在一切的政治活動中都以仁為本,這使他的政治活動中有以下的受益:他打起的“光復漢室”的旗幟,以此作為選擇政治軍事目標的總標準,從而使得整個劉備集團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其次儒傢中仁的思想使劉備與部下及百姓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劉備很會聯絡感情。現在有的人認為他虛偽,這實際上是劉備受到儒傢仁的思想的影響而已,人們看瞭《三國演義》後再看《三國志》,就會發現劉備並沒有《三國演義》所說的那麼仁慈,因此產生一種逆反思想。言歸正傳,劉備廣施仁義,因而獲得瞭社會的廣泛支持。但是,儒傢的仁治思想也使劉備集團中產生瞭矛盾:①劉備集團中有明顯的親疏關系,如劉備在分封五虎將的時候,隻有關羽、張飛封瞭侯,連劉備很喜愛的趙雲也沒有封侯;②這種思想與劉備的各種政治活動產生瞭矛盾,使劉備多次喪失實施目標,例如攻打劉璋的時候,劉備集團不但花費瞭很多光陰,而且龐統的喪命給瞭劉備集團予很大的損失。

  2、法傢:代表人物是曹操。法傢思想主張不計親疏,以法治眾,因此曹操是一個唯才是用的人:他曾告戒兒子法不徇情,而且曾經割發代首;他論功行賞。一般來說,法傢強調的是目的,不擇手段,曹操正是這種善搞權謀、慣行詐術的人。法傢思想是曹操成功組織瞭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而且使曹操不像劉備那樣瞻前顧後的憂慮,是他可以幹脆地實施自己的政治目標。但是,法傢思使曹操沒有深交者,荀yù晚年被迫自殺,司馬懿的反叛,說不定,如果郭嘉不早死,可能也被曹操殺掉。隻講目的,不講人情,使曹操缺乏社會的支持,人際關系也遠不及劉備。

  3、道傢:道傢主張人們逃避遠離政治,但其中的大智慧、謀略為許多政治人物所吸收,司馬懿就是典型的一位。司馬懿的政治活動的許多次勝利,都采取瞭後發制人,正是道傢的“知雄守雌、上善若水”的說法。 當然,這幾種思想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有相互吸收的現象,如司馬懿並不像司馬徽、崔州平這些人一樣遠離政治,他和曹操同時也吸收瞭兵傢的思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