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48:47
此時的周王朝雖已江河日下,但作為名義上天下共主的所在地,洛邑多少還有一抹盛世浮華。據說王詡在這裡拜瞭三個老師,一個精於天道,一個通曉兵法,一個擅長說辭。通過註重演習的手把手的傳授,王詡的思想日益精進。他在洛邑呆的時間大概得有好幾個年頭,期間悉心關註時政,瞭解各國地理。因此,在離開洛邑返回魏國之前,他已經對當時各諸侯國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以及天下大勢瞭然於胸。
應該可以推知,王詡返回魏國時,他已經是一個成年人瞭。當年他的先祖太子晉十五歲加冠成人禮,現在,即使按正常的二十歲加冠,他也該步入成人行列,何況他還有著比同齡人深厚得多的造詣。可是,當時的魏國正好陷入王位繼承人的權力紛爭,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王詡,是沒有人會註意到他的。急於一試身手的他顯得很無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隻得選擇遠走他鄉,到楚國去謀事。
自春秋至戰國,楚國一直都是一個歷久不衰的強國,這裡江河縱橫,沃野千裡,物阜民豐,先秦“九藪”之一的雲夢澤在其境內綿延九百裡。隻是可惜的是,在這樣一個魚米之鄉,王詡的運氣並不好,楚王一點也不賞識他,他隻得靠占卜維持生計,順便考察世風人情。 傳說他曾在雲夢澤一帶,或者說在洞庭湖邊一度隱身,這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靜心思考。之所以有王詡是楚國人的說法,大概跟這段經歷不無關系。不知過瞭多長時間,王詡結束瞭隱居生活,自楚涉韓。王詡在韓國得到瞭很好的接待,他在外交上的特長也有瞭發揮的舞臺,這位幾經波折的飽學之士終於開始瞭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段風光歲月。他常常作為韓國的外交使節出使諸侯各國,屢屢為韓國爭得利益。他善於把每次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來,尤其善於總結智謀策略的運用,就這樣日積月累,王詡的強國合縱、弱國連橫的縱橫學思想初步形成。
但王詡的前半生似乎註定是顛沛流離的,與韓國一段好景不長的蜜月過去之後,由於受到排擠,他被迫出逃,投奔宋國。宋國是個小國,在七雄並舉的時代,它頂多隻能算個陪襯而已。因此,盡管受到瞭禮遇,王詡還是覺得池塘太小。這一次,是他主動選擇離開,他不辭而別,到瞭東邊的齊國。齊國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國傢,這裡的爭鳴論辯之風十分盛行。按說,王詡正可如魚得水,可是,後來的史實證明,他在這裡也並沒有幹出什麼令人稱道的事情來,否則,史書肯定會記他一筆。
似乎歷史上那些入世很深的人,大多都不能著書立說;而那些入世瞭、後來又抽身隱退的人,卻往往能夠留下傳世之作。因此,從這層意義上講,盡管王詡有志不能展,有才不能用,但這正好促使他以另一種形式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經過在齊國的一段慘淡經歷,王詡決定順乎天意,徹底退出世俗紛爭,隱遁山林。
鬼谷山下授名徒
王詡的隱逸之地叫鬼谷,並因此而得名鬼谷子,對於這一點,沒有人有異議。但對於鬼谷究竟在什麼地方,王詡究竟在當時的哪一方天地隱居,那就眾說紛紜瞭。據說,全國叫鬼谷的地名有十幾處之多,像湖南的大庸、湖北的當陽、四川的峨嵋、陜西的韓城、河南的登封等等,都有叫鬼谷的地方。那麼,鬼谷子究竟隱居在何處呢?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三個。
一個是位於泰山腳下的鬼兒峪。王詡是從齊國的政壇上隱退的,他並沒有走多遠,就走到泰山腳下一個叫“鬼兒峪”的山谷裡隱居。傳說這裡頗多墳地,乃鬼魂所居;久而久之,“鬼兒峪”被人們叫成瞭“鬼谷”。另一個是位於山西運城雲夢山的鬼谷。
雲夢山又作雲蒙山,這裡至今還有個叫南王莊村的地方,傳說是王詡的出生地,村東、村南遺有王詡及其後代的陵墓。雲夢山有一條南北大幽溝,相傳,黃帝把殺死的蚩尤兵卒都葬在這條溝裡,每到晚上,磷燈鬼火,遍野悠悠,天陰雨濕,鬼哭啾啾,這條溝就被人稱為鬼谷。王詡歸隱後,回到瞭自己的傢鄉,選擇在這條溝裡居住。還有一個是位於河南北部淇縣雲夢山的鬼谷。
此處雲夢山又名青巖山,在淇縣西南十五公裡,屬太行山脈。這裡峰巒迭嶂,氣象萬千,在一個洞口,刻有明代洛陽通判竇文的筆跡:“鬼谷先生隱處。”清雍正年間,這裡重修王禪廟,碑文中可以看出“王禪老祖隱於洞內”的字樣。此外,還有民國年間的遺跡,都標明王詡的隱居之地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