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3:06
具體來說,即1433年朝鮮世宗對明朝轄下的建州衛女真人發動進攻,掃蕩瞭鴨綠江、圖們江南岸的女真據點,逼迫女真人西遷、北移,在其舊地設置瞭"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
當時的明朝皇帝宣宗對於朝鮮的越界進攻定性是"遠夷爭競",坐視朝鮮的蠶食。當然,這種態度也算是明朝皇帝對朝鮮的傳統思路。
早在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永樂年間,女真人王可仁上奏稱:"咸州(今朝鮮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
明成祖認可這一判斷,降敕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
朝鮮的處理方法很高明,派出藝文館提學金瞻出使明朝,以大儒的身份,在遼、金史書中摳字眼,向明朝禮部提出,《遼史》、《金史》的《地理志》裡都沒有記載這十處地名,可見根本不是遼金領土。
明成祖的表態是:"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既然都是一傢人,給你就給瞭,同意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以南的地盤和人民讓給朝鮮。
看到這兒,能夠明白咸鏡道是怎麼出來的吧?明朝皇帝的一讓再讓,令朝鮮得寸進尺,最終拓地到瞭以鴨綠江和圖們江為界。
這個默認疆界,從明到清,中朝兩國都是認賬的,但是具體哪兒是邊界線,可沒弄得那麼清楚,這就給瞭朝鮮耍賴的餘地。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派出的烏喇總管穆克登與朝鮮接伴使,漢城府尹樸全、咸鏡道觀察使李善溥一同到邊境地區勘定邊界。
當年5月15日,中朝官員在白山(小白山,非長白山主峰)上樹碑勒石,確認紅丹水為圖們江正源,在長白山東南數十裡的虛項嶺,又稱"白山",定名為分水嶺,並且議定在陸地邊界開始立柵、堆石分界。
看似一勞永逸,但穆克登一沒找到鴨綠江和圖們江的正源,二沒完成後續的定界標,全權委托給瞭朝鮮官員,就為後來的糾紛種下瞭種子。
中朝國境及朝鮮生造出的間島地區位置
1885年、1887年,朝鮮兩次要求勘界,通過鉆空子、挪界碑的方式,竟然要把今天中國境內的海蘭江視作"土門江",自造瞭一個"間島地區"出來,盡管聯合勘界否定瞭這一問題,但雙方對圖們江正源究竟是"石乙水"還是"紅土水"仍有分歧。
有分歧不可怕,不要臉才可怕。
在雙方議定上奏大清皇帝裁決之後,光緒帝準以小石山、石乙水為界,並詳細擬定瞭界牌位置,朝鮮高宗卻出爾反爾,拒絕承認結果,擺出撒潑打滾的姿勢,一定要按照朝鮮的要求劃定邊界。
朝鮮高宗的策略是,一邊外交耍賴,一邊造成既成事實。
1889年,朝鮮政府命令平安北道觀察使在鴨綠江對岸設立28個面,分屬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郡。
1901年,"大韓帝國"軍官率七八百名士兵侵入中國領土,殺害中國地方團練38人,鍘死中國農民6人,焚燒34戶的住房。
1902年5月,"大韓帝國"任命政府從三品官李范允為"視察官",強迫中國境內的朝鮮墾民向大韓帝國交租納稅;又任命政府參贊李榮泰為"鄉約長",政府三品官徐尚武為"副鄉約長",負責"保護"朝鮮墾民。
1903年,借著俄國人的支持,"大韓帝國"幹脆自行任命瞭李范允為"北邊墾島駐紮管理使",肆無忌憚地到中國境內開槍放馬。
1903年3月到10月,朝鮮徐相懋多次率眾非法渡鴨綠江,對中國東北輯安、通化、寬甸、臨江等地的中國民眾和朝鮮墾民燒殺搶掠。
當年11月20日,更有朝鮮士兵七八百名非法渡江,襲擊臨江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