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2:50
日本能發動非正義性的侵略戰爭,與其國內民眾的傾力支持是分不開的。日本人自己都不否認,在“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熏陶中,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在精神上與行動上跟軍國主義站在一起,南京與新加坡淪陷時,日本老百姓高舉太陽旗、高喊萬歲、提燈遊行、煮紅豆飯慶祝的場景讓看過照片的人都無法忘卻。而這種捆綁一直到日本投降前夕依舊不減削弱,面對連國內婦女都組織起來要用竹槍拼命的日本,美國毫不猶豫地使用瞭原子彈。那麼是什麼導致瞭日本國民知道面臨戰敗仍支持侵略呢?
極端教育將國民變成沒有自我的國傢侵略機器
不容否認,自近代以來,效忠天皇是始終與軍國主義和日本的侵略戰爭聯系在一起的。
楠木正成一向作為日本“忠君”的榜樣。
日本通過教育散佈軍國主義
日本國民全力支持侵略的根源在於日本政府長期推行的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愚民政策造成的日本國民意識的扭曲發展。
在二戰前,日本就長期通過學校教育、軍隊教育和社會教育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塑造軍國主義國民意識。從明治初期開始,日本通過《學制令》、《教育令》、《教育敕語》、《軍人訓誡》、《軍人敕語》《教育敕語》“國民教化運動”等確立軍國主義教育體制,在傢庭、學校、社會、軍隊全面推行軍國主義教育。
其核心就是灌輸“效忠天皇”的思想,把天皇稱為“萬世一系”的神,日本軍國主義極力宣傳“皇國史觀”,諸如“神武建國”、“天皇成業”、“皇道偉大精神”等等將天皇神化,使國民對其絕對崇拜,絕對服從。而“日本是屬於天皇的領土”,日本國民作為“天皇的臣民”,將為天皇而死作為最高道德,完全無視“個人”的存在價值。這樣,使得日本國民完全失去瞭個人的個性、價值觀和意識。這也是為何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後,日本國民對軍國主義侵略沒有任何懷疑。不容否認,自近代以來,效忠天皇是始終與軍國主義和日本的侵略戰爭聯系在一起的。
從“盡忠”到“殉國”
這其中“盡忠”、“勤王”、“奉公”、“殉國”等具體道德規范的束縛,讓日本人不折不扣成為抹殺自我的皇國人形兵器。
二戰時,“盡忠”被確認為國民性格養成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以絕對的虔誠之心,無條件地服從天皇。“無條件”指“不問是非”和“信至無我”。 “不問是非”謂“誠”;“信至無我”謂“心”。因此,“至誠”與“盡心”被確立為“盡忠教育”的基本規格,成為日本國民性格培養的根本目標。試圖通過“盡忠教育”使全體國民的人格狀態達到對天皇“至誠”與“盡心”的程度,最終形成日本國民對天皇制國傢的信仰。
實踐“盡忠教育”就要使國民達到對天皇“至誠一貫”,從而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這種覺悟是日本國民可以為天皇獻身的前提條件和動力源泉。在盡忠教育下,“殺害他人”這種“最大的惡”就置換成瞭“孝忠”天皇及天皇制國傢的“最大的善”。“盡忠”塑造瞭當時日本國民現世的最強有效性原理:這就是日本國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天皇”。
追溯日本盡忠教育的源頭,始於楠木正成。楠木正成“盡忠報國”的形象,在近代日本不斷被放大,除瞭靖國神社前面的銅制雕塑這種具體形式外,更為深遠的影響則體現在其“盡忠事跡”進入瞭教材和小學課本之中,在每一個兒童心靈深處刻上瞭難以磨滅的痕跡。他們長大後,楠木正成的“七生報國”成為日本軍隊的精神格言,尤其為神風特攻隊所信奉。
當日本已經處於必然失敗的局面之時,這種幻想仍然對日本軍人尤其是年輕人充滿瞭誘惑。1945年,盡管日本遭遇美國的大轟炸,六十五座城市幾乎都成瞭廢墟,不怕死的日本人還是抱著為瞭天皇在本土決一死戰的信仰不放。“國民信仰諸神直系相傳,國民處於民族血統中心的天皇統治下,……為瞭國傢之獨立,名譽和使命,舍棄生命戰鬥的國民士兵,呼喚著天皇的名字赴死。”這就是“盡忠教育”釀造的命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