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2:50
軍國主義控制的媒體為全民軍國主義化推波助瀾在軍國主義的操縱下,媒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輿論導向的功能來統一國民的意志,從而在社會上形成輿論合力。軍國主義指揮下的媒體對日軍征兵作用極大。
媒體蠱惑瞭不少日本人
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控制下,日本的媒體已經不像明治維新時期那樣百花齊放瞭,而淪為瞭軍國主義的發聲筒和宣傳員,從而與軍國主義者合謀,將日本推上侵略的道路。
九?一八事變期間,軍國主義控制下的日本媒體通過大肆炒作中國軍隊蓄意挑釁日本在東北地區核心利益的議題,誤導國民形成“滿洲是帝國的生命線”、“支那的不正當行為侵犯瞭帝國在歷史上形成的正當權益,關東軍予以反擊的行為是的正當行為”的共識,從而促成日本國民堅定支持關東軍的行動,在社會上形成瞭戰爭的狂熱。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軍國主義分子又操縱媒體將議題轉向對抗歐美,鼓吹“將亞洲從白種人手中解放出來”,類似的論調成為推動國民積極投入戰爭的助推劑。大眾傳播實踐表明,如果受眾對某項議題或事件在直觀上缺乏豐富的經驗,那麼他們對該議題或事件的理解就極大地依賴於媒體,依賴於新聞敘述的性質。從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發展和事態的演變可以看出,由於日本媒體在戰爭時期竭力渲染對外強硬論,直接導致瞭日本民眾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支持戰爭的輿論氣候籠罩整個日本,達成瞭軍國主義者實現輿論動員的目標。
當盟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日軍連掃失敗陷入窘境時。日本軍部需要補充更多的士兵,不惜將目標指向國內未成年的中學生。其操縱的媒體於是在宣傳方針上與軍方保持高度一致,選擇以青少年為受眾目標的《寫真周刊》上刊登文章,以軍階升遷、美好前途為誘惑,鼓動青少年為瞭實現國傢與全體國民期待應踴躍參軍。這鼓動措使軍國主義征兵動員工作順利開展,“大多數人懷著在關系到日本命運的 ‘聖戰’中捐軀是國民莫大榮耀的信念被送往戰場”。以海軍招募少年入伍為例,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海軍飛行預科練習生錄用人數逐年攀升,截止1944 年 (昭和19年) 達到瞭頂峰的113465人,比8年前(昭和12年)增長瞭20 倍。
到1944年,美軍攻占塞班島,突破瞭日軍所謂的“絕對國防圈”。日本軍國主義者妄圖組織 “全民總決戰”頑抗到底,並操縱媒體進行決戰宣傳,稱喚起“蘊藏在一億國民當中的忠誠”, “在戰爭中發揮一億協力的大和魂,通過總崛起迎擊敵人來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不甘心坐以待斃,寄希望於與美軍進行本土決戰。臨時國會特別會議動員全體國民迎接最後的戰鬥。同日,裕仁天皇發表詔書,號令國民 “粉碎敵國野心,達成戰爭目的”。為此,軍國主義控制下的媒體連日發起瞭感謝天皇的仁慈,號召國民以死效忠的輿論造勢,到7月中旬,進一步發展為“護持國體”的宣傳運動。輿論動員的力量使日本民眾仍寄希望於最後的勝利,“神州不滅”、“以死效忠天皇”的理念成為日本民眾繼續戰爭的動力。戰爭期間,軍國主義當局在媒體“戰爭協力”的積極配合下,通過輿論動員實現瞭對國民的精神強效果控制,導致廣大民眾被牢牢地拴在法西斯的戰車之上,成為侵略戰爭的犧牲品。
日本國民當中,確實有被強制參戰的人,但還有很多人是本著自發的意志充分相信這場戰爭,這正是軍國主義體制的恐怖所在。
在軍國主義的操縱下,媒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輿論導向的功能來統一國民的意志,從而在社會上形成輿論合力,“為瞭擴大和推進戰爭,自覺地起到瞭積極煽動民眾的作用”。由於媒體的積極配合,輿論動員作為軍國主義總體戰的重要一環,成為 “支撐帝國國內好戰”的 “愛國主義”的重要力量,而這股力量在突然之間就吞噬瞭日本社會。
軍國主義編造貌似正義借口蠱惑日本國民
日本國民就是在軍國主義的蠱惑下,認為支持戰爭是在盡自己的義務,對侵略戰爭給亞洲人民造成的傷害全然不顧,直至戰敗隻是,依舊認為自己參與的是正義光榮的事業。日軍進入東南亞也是以解放東南亞為借口。日本找瞭很多好聽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