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2:50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德川幕府時,日本就有學者對本民族未來的生存與發展產生瞭強烈的危機感,提出瞭許多擴張理論,比如當時的“海外雄飛論”。隻是因為當時的國傢實力不足,社會和經濟條件都不夠成熟才未能實行。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學者在以前的擴張理論的基礎上,經過實地的勘探和考察,提出瞭新的侵略擴張理論,比如山縣有朋提出的“利益線”理論,為日本對外擴張制定瞭基本理論。松岡洋右在“九一八事變”後稱,“無滿蒙即無日本的生命線”。就是將中國東北視為確保民族的生存而開拓、奪占的新領土和資源,這在當時的日本很有誘惑力和吸引力。這種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的心理,是其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但在對日本國民的戰爭發動和宣傳上,軍國主義者並不是赤裸裸的宣傳戰爭,而是以民族的生存利益為借口,誘使民眾參加戰爭,取得瞭相當成功。
此後,通過侵略戰爭和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瞭土地和經濟利益,促進瞭日本國內經濟實力的發展。日本民眾嘗到瞭甜頭,也大大刺激瞭繼續擴張的欲望。由於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作祟,日本民眾在嘗到甜頭的同時,隻顧得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顧給其他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到二戰期間,日本為減少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內國際輿論壓力和,又提出瞭許多貌似有理的借口,這些借口欺騙性很強,對於蠱惑日本國民也有很明顯的效果。
一是以參與其他殖民地國傢的解放戰爭為由,宣揚戰爭的“正義性”。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曾大大宣傳戰,散佈俄國行將占領“滿洲”,為瞭阻止它逼近日本的“威脅”,日本不得已出兵中國對俄開戰的消息。侵華戰爭的爆發,也是日本以阻止蘇聯“赤色威脅”為借口出兵中國,行侵占中國之實。在亞洲地區,日本以“從白人統治下解放亞洲”為名,推行實為侵略擴張的大亞洲主義,把侵略亞洲國傢的“大東亞戰爭”稱為“聖戰”。二戰期間日軍中有一首歌曲唱道:“為瞭東洋和平,不惜犧牲生命。”在這些借口的欺騙下,廣大日軍軍人和日本民眾還以為日本所推行的戰爭“是保衛亞洲和平的正義戰爭”,自己參與其中是光榮的。
二是以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為由,把侵略戰爭美化為民族戰爭。二戰期間,日本提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強調要“共存共榮”,這一口號在亞洲和日本國內民眾中也頗具誘惑力。日本軍國主義者企圖利用這些口號和輿論,使其在亞洲的侵略擴張合理化與合法化,因此對內稱是為瞭“民族利益”與“國傢利益”,對外則稱是為瞭“亞洲的利益”、“為瞭東洋人的利益”,是在“替天行道”,這些口號在當時確實起到瞭很大的欺騙作用。
走向極端民族主義
總而言之,二戰時期日本通過之前長時間的教育養成的日本國民性格是在日本化過程中走向極端民族主義的一種產物。在追尋民族本源的過程中,產生瞭自詡優等民族的心理,並誘發出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一個民族文化共同體存有民族自豪感,這不但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是值得稱道的。但稍稍往前邁出一步,在與他族的類比中自詡優等,就構成瞭一個危險的信號。
背棄瞭明治維新初期的民主民權思想。近代日本在重振“皇基”的國體重構中,從承襲種族血脈的角度,將民族主義合理為一種文化遺傳基因,以傢族主義和日本神道為基礎,創造瞭天皇制“傳統”;以天皇號令天下,培養“忠君愛國”的皇國民。
近代日本以“文明開化”為初衷的文化啟蒙之路,沒有致力於教育和培養具有近代民主意識的國民,也沒能將日本引上文化強國、科技強國的道路;而是基於拓殖思想,沿著日本武士道傳統文化的歷史軌跡,致力於教育和培養無怨無悔地為天皇和國傢犧牲的皇國民。
近代日本民族啟蒙教育在“忠君愛國”的旗幟下,融合西方列強的殖民思想和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引導日本人從追求民族強盛的合理初衷出發,走上瞭以武力強國,以開拓殖民地尋求民族發展的錯誤軌道。也將民族啟蒙教育演變成瞭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教育。致使二戰時的日本民族教育成為一種文化強權與價值灌輸的有效工具,期制造出來的日本國民,也隻能綁在軍國主義的戰車上直到戰敗依舊支持侵略的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