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6:48
蔣介石緣何對於出兵朝鮮如此熱情?這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蔣介石為瞭實現自己“反共復國”的圖謀,在維護“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利用美國對臺灣戰略地位的關註,死死拖住美國,爭取盡可能多的軍援,以伺機反攻大陸。
為瞭實現這個圖謀,1949年11月1日,蔣介石曾指示“外交部長”葉公超給臺灣當局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蔣廷黻發瞭一份專電。專電比較明確的反映出蔣介石對美策略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的特點。它一方面明確指出“為瞭維護我國的政治地位,我們仍應堅持臺灣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而同時卻又說:“眼前我們可以支持美國的建議,即請求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維持臺灣現狀,並禁止任何方面使用武力。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項權宜之計,予以接受。”
朝鮮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提出參加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赴朝作戰,決不是出於對美國獻殷勤,也不是他所說的“中華民國政府軍隊距離韓國最近,是能夠赴援最快的友軍”,而是有其如意算盤。蔣介石念念不忘的是“反共復國”,如果國民黨軍隊能夠赴朝參戰的話,就可以在朝鮮戰爭擴大後從朝鮮進攻東北。同時,也可以在東南沿海開辟第二戰場,南北夾擊,實現他“反共復國”的圖謀。蔣介石後來曾經吹噓說,如果臺灣國民黨軍隊參加朝鮮戰爭,則戰爭情勢必將完全改變,並可使中共志願軍在作戰中發生政治和心理的影響從而瓦解其軍心。蔣介石指責美英等西方國傢反對國民黨軍隊參加朝鮮戰爭,“乃是韓戰最後沒有結果的一個最大原因”。
美國最高決策層否決瞭蔣介石派兵參加朝戰的建議
但是美國最高決策層卻在慎重考慮後,否決瞭蔣介石出兵朝鮮的建議。據《杜魯門回憶錄》記載,杜魯門在聽到顧維鈞轉交的蔣介石的建議後,第一反應是認為應當接受這番好意。因為這正如他在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所說的,他希望看到盡可能多的聯合國成員國參加對朝鮮的行動。
但是國務卿艾奇遜持不同意見,認為臺灣國民黨當局的情況和聯合國其他成員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臺灣本身就是最易遭受進攻的地區之一,美國因此才派遣第七艦隊去防衛臺灣。一方面美國花錢去防衛臺灣,另一方面被保護的臺灣國民黨當局卻又派兵到朝鮮,艾奇遜認為這種做法實在是荒謬。
杜魯門請艾奇遜在翌日和國防部長約翰遜參加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時提出這個問題。杜魯門還是傾向於接受蔣介石的請求。
麥克阿瑟親自乘飛機對南朝鮮進行視察後,於6月30日子夜1時給五角大樓發出一份2000字的電報。電報說南朝鮮軍隊已“完全喪失瞭反擊的能力”,目前能夠堅守漢城以南戰線的惟一希望“是在朝鮮作戰區域投入美國地面部隊”。
6月30日上午8時30分,杜魯門召集瞭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討論在朝鮮投入地面部隊作戰的問題和蔣介石向朝鮮派出軍隊的建議。
在會議上,未及艾奇遜提出,杜魯門自己先把這個問題擺到桌面上來。杜魯門補充說,蔣介石曾經說過,他的3.3萬人的部隊在5天之內就可以上船出發,而爭取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他同時提醒與會者考慮毛澤東和俄國人會有什麼行動。
艾奇遜堅持他的主張,他的理由是:“如果福摩薩的中國軍隊在朝鮮出現,北平的共產黨人就可能決定參戰,因為他們可以趁機打擊蔣介石委員長的軍隊,以削弱蔣介石的力量,以便他們試圖進攻臺灣時蔣介石難以自衛。”艾奇遜的結論是,“這些軍隊對保衛福摩薩比保衛朝鮮更有用”。
另外,由於英國已經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建立起代辦級的外交關系,不希望看到蔣介石的軍隊出現在朝鮮半島,因而宣佈英國“不能和福摩薩的軍隊並肩作戰”。加拿大等國也反對使用蔣介石的軍隊。英、加等盟友的態度,美國最高決策層不能不認真考慮。在朝鮮半島使用國民黨軍隊,還會使美國疏遠印度等亞洲國傢,因為印度等亞洲國傢不願與中國結仇。再者,若引蔣入朝的話,還將增加將來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難度。另外,絕大多數與會者也對蔣介石軍隊的戰鬥力表示質疑。在他們的眼中,盡管蔣介石稱提供的3.3萬人是他最精銳的部隊,但是卻缺乏現代化裝備,其情況恐怕會同李承晚的軍隊無法對付北朝鮮的坦克一樣。他們認為,如果把運送蔣介石部隊的運輸力量投入到運輸他們自己的供應品和增援部隊,效果可能會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