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6:48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以“防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朝鮮南北發生戰爭的消息,對於已被杜魯門冷落的蔣介石來說,無疑是一個意外的“喜訊”。蔣介石還三次向美國提出派遣3.3萬精銳國民黨軍隊參加赴朝鮮半島參戰的建議。
但是令蔣介石沮喪的是,美國政府並未接受蔣介石的建議。蔣介石緣何三次提出出兵赴朝參戰,而美國政府又緣何拒絕瞭蔣介石的這一建議?這其中隱藏著什麼歷史玄機呢?
朝鮮半島燃起戰火,蔣介石喜出望外
1950年6月25日的清晨,蔣介石和往常一樣,洗漱後開始吃早飯。此時,蔣經國匆匆來到,給蔣介石送來一份情報。這份情報並不詳細,隻是說朝鮮南北發生戰爭。深夜10時,臺灣國民黨當局駐南朝鮮“大使”邵毓麟給蔣介石發來報告,蔣介石這才較為詳細地瞭解到朝鮮戰爭的情況。
蔣介石對於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期盼,可謂是望眼欲穿。而現在,朝戰的爆發,似乎讓他看到瞭希望。他對於朝鮮戰爭的反應,與邵毓麟的報告基本一致:“韓戰對於臺灣,更是隻有百利而無一弊。我們面臨的中共軍事威脅,以及友邦美國遺棄我國,與承認匪偽的外交未及,已因韓戰的爆發而局勢大變,露出一線轉機。”
的確,朝鮮半島燃起戰火,對於蔣介石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喜訊”。自從蔣介石政權撤到臺灣之後,美國政府對它逐漸冷落。1950年6月以前,美國政府在臺灣僅有一名領事級的代表,最高武官不過是一名中校而已,沒有派駐正式的使節。
朝鮮戰爭的爆發,成為挽救蔣介石流亡政權的救命稻草。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的當天(美國當地時間是6月24日),正和傢人在密蘇裡州獨立城休假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到瞭國務卿艾奇遜的電話:“北朝鮮人已經進攻南朝鮮瞭。”這個消息令杜魯門震驚不已,他匆匆趕回華盛頓。
由於朝鮮的軍隊勢如破竹,南朝鮮李承晚集團不得不把自己的首都遷到瞭距離漢城以南150英裡的大邱。6月27日,杜魯門正式發表聲明,拋出瞭“臺灣地位未定論”,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同時要求蔣介石停止對大陸的一切海空行動。當晚,美國駐臺代表斯特朗奉命拜會蔣介石,告知美國的這一決定。晚10時,臺灣當局“外交部長”葉公超面交蔣介石復示,表示原則上接受。
杜魯門宣佈防衛臺灣的決定,令蔣介石受寵若驚,欣喜異常。但是“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說法和杜魯門禁止他進攻大陸的命令,卻令他在喜悅之餘感到瞭幾分苦澀。如果承認臺灣地位未定的話,那麼流亡臺灣的國民黨政權的“合法性”,就成瞭問題。6月28日,蔣介石在“總統府”召開瞭軍政首腦會議,出席者有陳誠、王世傑、谷正綱、蔣經國等要員。為瞭爭取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軍政首腦會議不得不“原則接受”包含“臺灣地位未定論”內容的杜魯門聲明。對於蔣介石而言,統治臺灣的精神支柱,惟一的口號便是“反共復國”。杜魯門禁止他反攻大陸,蔣介石表面上不得不接受,表示“雙方意見完全一致”。但是今後拿什麼來激勵軍民呢?蔣介石和他的幕僚們發現瞭一個新辦法,那就是出兵朝鮮半島。
蔣介石積極促使實現出兵朝鮮計劃
其實還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美國駐日軍方就開始和蔣介石談判派國民黨軍隊開赴南朝鮮的問題。據國民黨資深外交人士、時任臺灣當局駐美“大使”的顧維鈞回憶,1970年冬,原國民黨將領何世禮曾同他談起此事。朝鮮戰爭前夕,麥克阿瑟派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柯克海軍上將去臺灣,要求蔣介石派軍隊前往南朝鮮,以抵抗北朝鮮可能發起的進攻。蔣介石認為時機到來,可以借此向美國多要一些服裝、武器和給養。但柯克將軍拒不答應,談判糾纏於許多細節問題,遲遲未果。據何世禮說,蔣介石從內心是急於想派軍隊去朝鮮,這不僅是要藉此抬高國民黨軍隊的身價,也是為瞭討好美國政府。為瞭給臺島軍民打氣,蔣介石大肆炒作麥克阿瑟訪臺的“重大意義”,把它提到瞭“中美軍事合作”的高度,稱“挫敗中共軍隊已有瞭保障”。一時間,關於美臺“親密合作”的消息,成瞭美國報紙的頭條新聞。杜魯門不得不派遣特別顧問哈裡曼到東京去做麥克阿瑟的工作,以免滋生事端。據哈裡曼回憶,行前杜魯門交待瞭兩件事:第一,告訴麥克阿瑟不要和蔣介石搞到一起,從而把美國拖進和大陸中國作戰;第二,隻要可能,就滿足麥克阿瑟的一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