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6:48
由於絕大多數與會者都反對蔣介石派兵入朝,盡管杜魯門仍舊擔心美國在朝戰中能夠使用的部隊為數很少,但是他還是接受瞭多數與會者的意見,決定婉言謝絕蔣介石的請求。6月30日下午1時22分,參謀長聯席會議向麥克阿瑟下達瞭84718號命令:“茲取消84681號命令中關於限制使用陸軍的規定”,授權麥克阿瑟可以使用他所指揮的陸軍投入朝鮮的戰鬥,隻是以“在目前情況下不危及日本的安全為限”。此外,“國務卿奉命通知,目前對蔣介石委員長提供部隊的建議應予謝絕”。
杜魯門的特別顧問哈裡曼於8月6日專程趕到東京,當面告訴麥克阿瑟:總統希望“他絕不應該允許蔣介石成為發動對中國大陸的中國共產黨戰爭的導火線,這樣做的結果可能使我們卷入一次世界大戰”。
麥克阿瑟意識到自己魯莽的訪臺之舉惹惱瞭杜魯門。他的態度似乎有所轉變,對哈裡曼說:“作為一個軍人,將遵守總統的任何命令。”
麥克阿瑟還向哈裡曼介紹瞭他和蔣介石會談的情況,說自己和蔣介石的會談僅限於軍事方面的事務,涉及政治問題時就加以拒絕。麥克阿瑟還說,蔣介石曾提議把國民黨軍隊交給自己指揮,而自己則回答蔣介石說這樣做是不妥的,他可以提供軍事方面的建議。麥克阿瑟還通過哈裡曼建議杜魯門不要把蔣介石“踢來踢去”,希望“總統想些辦法來緩和國務院和委員長之間存在的緊張局勢”。
麥克阿瑟雖然表面上接受杜魯門的決定,但作為軍方鷹派代表人物,他的性格使其自行其是,不聽招呼。8月26日,麥克阿瑟給美國海外戰爭退伍軍人協會主席發去一封長信,並向美國各報刊分發瞭長信的全文。信中重彈瞭臺灣作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的戰略價值,暗示美國應當保衛並長期控制臺灣,將來在戰爭時可以利用該島作為美國的軍事基地,等等。這與杜魯門6月27日所謂“中立的”聲明的步調明顯不一致,用杜魯門在回憶錄中的話說,就是“他要采取一種以臺灣為據點的軍事侵略政策”。
美國對外隻能有一個聲音,那就是總統的聲音。杜魯門立即下令讓麥克阿瑟收回他的講話。在致麥克阿瑟的信中,杜魯門再次強調瞭美國的態度:“美國的行動對福摩薩島上的軍隊和對大陸的軍隊同樣是一種不偏不倚的中立行動。”1951年4月,杜魯門果斷地將桀驁不遜的麥克阿瑟撤職,以陸軍參謀長助理李奇微代替他。
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在對臺策略上雖然存在分歧,但是他們還是達成瞭妥協。8月底,杜魯門批準瞭向臺灣當局提供1.4億美元軍事援助的計劃。美臺關系日漸升溫,但是蔣介石關於出兵朝鮮半島的建議,此後卻不在美國最高決策層的考慮之列瞭。
盡管朝戰兵力匱乏,美國政府還是三次拒絕引蔣入朝
1950年7月1日,艾奇遜正式謝絕瞭蔣介石關於出兵朝鮮的建議。蔣介石決定另外尋求機會。8月18日,臺駐美“大使”顧維鈞奉蔣介石命令飛抵東京,面見麥克阿瑟,提出臺灣當局願以“志願軍”的名義,派兵15000餘人參戰,並完全歸麥克阿瑟指揮。但是此時的麥克阿瑟因為已從華盛頓那裡獲得瞭他認為足夠的4個師的兵力,因此對於蔣介石的軍隊絲毫不感興趣,被麥克阿瑟以加強臺灣本身的防務為理由加以婉言拒絕。蔣介石的第一次出兵朝鮮半島的企圖,宣告流產。
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蔣介石惟一得救的希望,便是挑起美國與中國的戰爭,因此必須嚴格限制蔣介石。在美國政府看來,即使無兵可派,也不能讓蔣介石派兵參加朝戰。
隨著1950年7月5日美軍第二十四師第一團史密斯特遣隊在烏山投入作戰,美國正式參加瞭朝鮮戰爭。10月下旬,中國人民志願軍成功入朝之後,迅速改變瞭朝鮮戰局。志願軍的戰鬥力,讓囂張的麥克阿瑟嘗到瞭苦頭,美軍第八集團軍處境危急。
1950年11月美軍發動的“聖誕總攻勢”失敗後,深感兵力匱乏的麥克阿瑟於11月20日致電蔣介石,請其仍派一個軍(第五十二軍)前往朝鮮助戰。麥克阿瑟還通知蔣介石說,美軍已從沖繩派出飛機和船艦,裝載補充第五十二軍的武器裝備赴臺,同時接運該軍從空中和海上開往平壤地區。麥克阿瑟要求蔣介石火速派出一個參謀指揮官代表團飛赴漢城,同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商討第五十二軍到朝後的有關事宜。麥克阿瑟同時向華盛頓建議,把國民黨第五十二軍編入“聯合國軍”,以增強美軍在朝鮮的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