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3:59:40
黃巾亂軍被打退瞭,並且老百姓餓肚子的問題也解決瞭,按道理可以歇歇瞭。
但陶謙是一個有更高追求的人,他還想解決老百姓的思想問題,因為他發現黃巾起義另一重要因素是宗教問題,桓靈之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底層民眾對政府早已喪失信心,兩漢神學化瞭的綱常名教,即獨尊的儒術地位,亦受到瞭嚴重的沖擊。人們之所以跟著黃巾軍混,除瞭是為瞭吃飽肚子外,還是因為“有心人”的煽動和忽悠,結果立刻就成燎原之火,可見“太平道”的宗教號召力實是不容小窺。
而且徐州更是太平道的起源之地,早於順帝年間瑯琊郡就有於吉、宮崇師徒傳播太平道教義。《後漢書,襄楷傳》雲:“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傢,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在經過多年的發展,道教在徐州當地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故而陶謙命臧霸和孫觀二人屯兵於瑯琊開陽,亦有預防死灰復燃之舉。為此,陶謙決定狠抓精神文明建設。但道教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要想一下子肅清它對人們的影響很不現實,想通過放一兩部宣傳片,貼幾張標語,開幾場群眾大會演說就想消除它的影響力是不可能的。所以,陶謙認為,對付這個龐然大物的最好手段就是找來另一個龐然大物——佛教。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自西漢末年正式傳入中國,在上層社會頗為流行,可在漢明帝時代,發生瞭楚王英謀反一案,而楚王英偏偏又是個佛教信徒,結果因此案“坐死徙者以千數”。 自此以後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果。但到瞭東漢末年,皇帝又開始信奉佛教,比如漢桓帝、漢靈帝,從而佛教再次流行起來,在當時很受官方歡迎的。
也由於中國佛教“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相比“太平道(道教)”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種帶有反政府性質的思想,自然是大大好。陶謙也深知這一點,於是開始在徐州大力推廣佛教。
當時,陶謙手下有個叫笮融下邳相督管廣陵、下邳、彭城的運糧工作,相當於糧管局局長,要是擱在現在,這職務肯定算是肥差,不僅能吃香喝辣,還能偷偷挪用公款私吞公糧,可謂是個財神爺。所以他利用職業之便,侵吞三郡糧食挪用公款修瞭一座規模很大的浮屠寺(佛塔),有多大?能同時容納三千人!不僅這樣,他還經常叫老百姓有事沒事都去誦讀佛經,並讓寺廟裡的方丈長老專門開設佛教課堂教導老百姓讀佛經。笮融的行事排場之大,不可能不為陶謙所知,可見這是出於陶謙的默許,笮融才有如此膽量。
但這還不夠,陶謙怕這樣做還不能達到效果,為此還出臺瞭一項政策:凡是響應政府號召的信佛者都可以免役。東漢末年的老百姓的稅負實在是太重瞭,像什麼田賦、人頭稅,還有勞役、兵役等,加起來非常嚇人。
老百姓一聽信佛竟然有這麼大的好處,不用政府宣傳,便紛紛奔走相告,把信奉佛教變成瞭自覺行動。
除瞭信佛能夠免役,到瞭佛教的浴佛節,徐州政府還在寺院外大擺宴席,招待群眾,方圓五千米都是如此,排場搞得非常隆中,凡是到場的群眾都管夥食,盡管放開肚皮隨便吃就是瞭。
這下可好,來看熱鬧的、準備遁入佛門的,甚至還有沖著那一頓飯而去的人絡擇不絕,竟然達到瞭萬人(每浴佛,多設酒飯,佈席於路,經數十裡,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這樣一來,沒用上多少時間,徐州的境內,佛教竟然成功取代道教成為流行時尚,不光是老百姓信奉,即使政府官員也身體力行,自覺信奉佛教。又《三藏記集錄,五慧睿喻疑論》雲:“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傢,並能任持大照,尋昧之賢,始有講次。”廣陵、彭城均是徐州肥的流油的大郡,而下邳更是徐州郡治所在,可見當時在徐州佛教之興盛,一時許多地方上至太守、王國的國相,下至黎民老百姓,個個吃齋念佛,儼然成瞭虔誠的佛傢弟子,“太平道”自然在徐州就沒有瞭市場。
信佛瞭,老百姓自然就不鬧事瞭,也就不會有反賊出現瞭,這可是瞭不起的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