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面東吳在後期為什麼變弱瞭?

2016-08-13 14:19:53

  三國時期,魏國,東吳和蜀漢都是屬於強國。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和蜀漢聯合對付魏國,讓魏國傷病慘重。使得魏國退兵休戰。在三國後期劉備征兵討伐東吳,卻遭到東吳的反攻,蜀漢沒落。而東吳也是傷兵滿營。那麼三國裡面東吳在後期為什麼變弱瞭?這到底怎麼回事?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三國裡面東吳在後期為什麼變弱瞭?

  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東征東吳,夷陵之戰,劉備兵敗逃往白帝城,於223年在白帝城亡故。我們從央視《三國演義》(84集)中看到,劉備白帝城托孤出現在第64集,而從64~84集,蜀漢與魏國發生戰爭的戲份達到瞭14集,而涉及到東吳戲份的隻有第79集,在原著之中,這一時期關於東吳的描寫也少之又少。那麼,劉備去世之後,東吳在幹啥呢?

  從223年到蜀漢滅亡的263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蜀漢後主劉禪繼位到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中225和226年,東吳與魏國各主動開戰一次,雙方皆為一勝一負,此時蜀和吳已重新修好,但由於諸葛亮南征孟獲等原因,都沒有出兵助吳。

  第二階段是228年到234年,這幾年,諸葛亮進行瞭六代北伐,除瞭攻克武都、陰平二郡,擊敗曹真,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之外,沒別的大規模戰役瞭;東吳方面,這幾年中,吳將陸遜大敗曹休一次,魏吳雙方在合肥開戰不分勝負一次,孫權擊敗揚州刺史王凌一次,陸遜攻打廬江失敗一次,孫權的PK曹睿獲勝一次。從總體看,吳國的戰果明顯大於蜀漢。234年,諸葛亮掛瞭,這對蜀漢是致命一擊,而孫權比諸葛亮多活瞭近20年。

  第三階段,諸葛亮去世之後,薑維接過北伐大任,一共進行瞭11次北伐,總的戰果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不勝不敗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軍隊損耗魏多蜀少,但戰爭消耗瞭蜀漢國力,導致蜀漢滅亡。東吳方面,253年,吳國諸葛恪率20萬大軍進攻魏國,獲勝;258年:淮南之戰魏軍全勝。從雙方交戰規模上看,東吳派出的兵力遠遠超出蜀漢。

  為何許多人以為蜀漢是抗魏的主力?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影響,蜀為正統,魏是反面,東吳被打醬油。蜀漢在劉備去世之後能與魏國對抗40年,吳蜀聯盟是一個必要條件,從綜合國力上講,魏國最強,而吳又強於蜀,對於魏國,大部分軍隊也用在瞭對付東吳上,因為東吳從蜀漢手裡奪回荊州之後,東吳可以同時從荊州和揚州兩路攻打魏國。對於蜀漢,在隆中時,諸葛亮就說明瞭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沒有瞭荊州,蜀漢隻能從祁山北伐,難以成功。因此,對於魏國來講,蜀漢一心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根本不足為懼,東吳才是更強大的敵人。從正史《三國志》來看,吳與魏之間的戰爭從規模和頻率都超出瞭蜀漢北伐,但《三國演義》把魏與吳之間的戰爭淡化描寫瞭。

  以上是關於東吳在三國後期為什麼的變弱的原因,如你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