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0:01
到瞭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則進入連篇累牘地層層設伏:龐統領兵出征前,劉備“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出征前送行時,坐騎將龐統掀瞭下來。劉備把自己的坐騎換給龐統,龐統謝曰:“深感主公厚恩,雖萬死亦不能報也。”這“萬死”之辭也是伏筆之一。接下來,劉備送走龐統,“心中甚覺不快,怏怏而行”,亦是伏筆。
這還不算完,天象自然不能少。孔明與彭都發現“罡星在西方,不利於軍師”,孔明還為此寫信給劉備留證;後又於七夕夜宴,見正西上一星,其大如鬥,從天墜下,流光四散,推斷龐士元命必休矣,“數日之內,必有消息”。
最終大幕落下一刻,龐統死亡地點正是落鳳坡,這既是回應前面的伏筆,又是預言其即將陣亡。一般伏筆與照應在文中的位置經常相隔較遠,而從龐統知道所到之處是落鳳坡到中箭死去,大概是本書時間跨度最短的伏筆。也許有人質疑這算不得伏筆。其實,倘若說書人在“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處,說一句“且聽下回分解”,就毋庸置疑瞭。
的盧妨主失效伏筆
伏筆,一般而言是指作者在前言設瞭局,到後語解開套。然而,《三國演義》中至少有兩則別有深意的伏筆未曾應驗。
在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徐庶走馬薦諸葛時,劉備想起當年水鏡先生曾經對他說起:“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然後,又上演三顧茅廬的精彩篇章。如此隆重出場,諸葛亮與龐統本人又都盡心盡力、嘔心瀝血,但劉備終究大業未成,此為不應。
對此,作者其實早就有個自圓其說的伏筆。在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中,水鏡先生司馬徽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種否定之否定的伏筆,體現瞭作者對劉氏政權及諸葛亮的偏愛。
如果說,這裡還應瞭一半,那麼另一處則全然未應。那就是關於的盧馬妨主。
裴松之註引《世語》曰:“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危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對此,《三國演義》的描述道,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言畢,那馬忽從水中踴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
對於的盧馬“妨主”,《三國演義》有著反復的渲染,而且除瞭劉備,書中它的另外兩個主人蒯越和龐統也確實都死於非命。但為什麼對劉備無害――非但沒有妨主、害主、誤主,而且還助瞭主人?這是三國中最奇怪的伏筆,是伏筆反用,抑或是說人各有命……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實在太多瞭。但依愚見,這還是體現瞭作者的褒劉情愫。
總之,《三國演義》數不勝數的伏筆,給讀者帶來瞭樂趣、智慧、警示乃至深思。伏筆,在說書人就是吊胃口、賣關子,在著書者則為增加可讀性的同時,使得情節愈加曲折神秘。讀三國,突然發現條條計謀是書中人物間的鬥法,使敵手落入陷阱。處處伏筆卻是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讓人陷入欲罷不能、再讀一遍的迷局之中。三國中的伏筆絕非一人一時之功,無疑應該是《三國志》等舊著史籍的歷代政治傢、史學傢和《三國志平話》等說書人和作者一眾人等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