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危機四伏中處處有伏筆

2016-08-13 14:20:01

  三國戰亂的年代,各個諸一侯國爭鋒相對。大傢互相明爭暗鬥,處處都有伏筆。哪怕不加以防備,都會落入敵人的陷阱。那麼在三國演義中,伏筆懸念“四多”,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盤點三國演義危機四伏中處處有伏筆。 

  關羽忌言民俗伏筆

  為接地氣,《三國演義》常常將民俗當伏筆,由此為市井百姓喜聞樂見、津津樂道。

  比如說忌言。在民間,人們常常戒胡言亂語。對孩童不當言語,往往會跟上一句“童言無忌”;對大人,因為說瞭什麼而有不利的應驗,則叫“一語成讖”。這類禁忌是人們在長期社交中的經驗積累,是一種心理暗示與慰藉。所以,儒傢認為出口有德;佛傢有身口意三惡業之“口業”一說;民俗則稱之為“烏鴉嘴”,誰不經意說瞭就要“呸!呸!呸!”的。

  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中,劉備調諸葛亮入川,留關羽守荊州。孔明設宴,交割印綬,雲長雙手來接。孔明擎著印說:“這幹系都在將軍身上。”雲長回:“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見雲長說個“死”字,心中不悅;欲待不與,其言已出。

  關羽的一個“死”字,諸葛亮的一個“不悅”,即關羽兵敗身亡的伏筆!

  再如發誓。在民間,出口之言往往是一個人的品質表現。古人常常強調,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對誓言更是看重,違者必定有報應的。你看,孫堅發誓就果然應驗瞭。這事發生在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孫堅部隊在攻破董卓後,發現“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以為天命而藏瞭起來。當袁紹問起,矢口否認,逼問之下,孫堅指天為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雖經眾諸侯斡旋而脫身,但袁紹哪裡會相信,讓劉表截擊孫堅。結果,在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的第二次戰役中,孫堅中瞭埋伏,“體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

  這種誓言的應驗,可以說是預料之中的事。在沒有絕對實力之前,玉璽就是災難。作者這樣的伏筆安排,雖有宿命思想,但也增加瞭行文走筆的精彩。

  楊修雞肋雙面伏筆

  《三國演義》的伏筆俯拾皆是,但有的出其不意,如不細加咀嚼還真品不出它的滋味。

  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據漢水趙雲寡勝眾》,寫的是漢中最後一役,曹操兵敗斜谷界,三軍銳氣墮盡。此役之後,劉備正式稱號漢中王。曹操兵敗撤退是早有伏筆的,這就是將夜間口令定為“雞肋”。點破這一點的是楊修,結果楊修被曹操以擾亂軍心的罪名砍頭。

  但楊修究竟為何被殺,《三國演義》寫到這裡對楊修的聰明進行瞭大段鋪墊,從當年楊修猜透蔡邕在曹娥碑後題詩的隱意,到擅自與眾分食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甚至還寫瞭楊修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似乎是由此引來殺身之禍。其實,楊修被殺的真正原因在於他的聰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雞肋”就是楊修,楊修所言“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就是自我寫照,隻是他陷於“雞肋”般聰明而不能自拔,曹操怎麼能容忍身邊有這樣的謀士?

  設想將“雞肋”換做很多其他東西,其實也可以引申到退兵――吃豬肘子,走;吃桃子,逃;吃李子,離開……但用“雞肋”就是同時用明暗兩則伏筆以記事。這難道不正是需要楊修深刻自省的嗎?這種功力非凡的一箭雙雕還讓人不知不覺,大約隻有羅貫中瞭。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註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可見,《三國演義》這樣寫是有史為據的。但成就如此精彩的一章,使“雞肋”由此而成為典故,作者功不可沒。

  龐統之死集成伏筆

  最奇異的伏筆見於龐統之死,作者可謂使盡渾身解數、千般手段隻為此一。

  先有童謠及紫虛上人所言做鋪墊,拉開伏筆的序幕。童謠發乎天真兒童之口,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說:“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可見,古人常常認為其中奧妙無窮。《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認為,“童謠之言,將有徵於此”。晉葛洪《抱樸子・勖學》直言,童謠“助聖人之耳目”。《三國演義》全書共引用八首童謠。關於龐統“鳳死落坡東”的童謠,便是其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