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1:02
南北朝的政治統治雖然在政權更替方面很混亂,但文化服飾卻得益於這種大混雜而頗具特色,自成風格。可以說,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的大變動時期。那麼,南北朝服飾有什麼特點呢?南北朝的男人和女人都穿什麼衣服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南北朝服飾特點
南北朝的服飾承襲魏晉時期的服飾特點,基本上沒有多大的變化。在魏晉時期頗受文人男子所喜愛的大袖翩翩的衫子在南北朝時期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種時尚。或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由於南方的濕熱氣候,高齒木屐開始流行。而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初建政權之後,也改穿漢族統治者所制定的華貴的服裝,醉心於高冠博帶式的漢族章服制度,如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此時廣大南方人民在原來漢服的基礎上吸收瞭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一改以往的整幅寬身的服飾形制,服飾裁剪日趨合體,傳統的服飾樣式,甚至連常服中應用最多的深衣也逐漸消失。而胡服在這一時期才不僅僅是軍人所穿,一般官人以及侍從、宮內人員、貴族及百姓都有穿著,在中國廣泛地流傳開來。當時常服主要是吸收瞭胡服的褲的特點,形成瞭以褲衫為基本形制的服飾,當時稱為褲褶。那時南方本以原有的冠服如通天冠、進賢冠、絳紗袍及下身裙裝為禮服,而自北方的褲褶服盛行後,南人也采而服之。但畢竟在朝會或禮儀中,這種裝束顯得不夠嚴肅,因此,南方人就將上身的褶加大,並加大瞭袖管,下身的褲管也加大瞭,成為裙褲的形制。
而在女子服飾方面,雖然在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的特點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 所謂“纖”,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 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瞭變化,去掉瞭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紮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
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傢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
男裝服飾
禮服:除瞭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隻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復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臺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裝服飾
皇後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後的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