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遊的歷史真相 歷經19年十萬多裡

2016-08-13 14:20:44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講述的是唐僧於三位徒弟在取經路上的艱險過程。當然唐僧的真實原型是玄奘西遊,他歷經19年,跨越十多萬裡路。那麼玄奘為什麼要西遊,下面中國小編將揭開這其中的真相。  

  玄奘西遊的歷史真相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僧人試圖在佛法中探究生命的意義。這位名叫玄奘的僧人,十歲時失去父母來到洛陽凈土寺學佛,三年後被破格剃度。

  幼年開始的佛法學習,慰藉瞭他孤苦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結束,他一直在學法求法傳法。

  二十多歲的玄奘已經博覽佛經、是佛教界頗有名望的青年僧人。但他心頭湧起瞭一個終極之問:佛的本性是什麼?凡人能否成佛?佛學的真諦是什麼?

  竟然沒有典籍或高僧能夠提供令他滿意的答案。尤其當時的中國,佛典有限,而且翻譯混亂。

  他渴望著更高層次的佛法學習,解開自己的困惑。

  他知道求取真諦,必須去佛陀當年傳過道的地方

  玄奘從一位印度僧人口中得知,印度的那爛陀寺院擁有極為豐富的佛學經典、高僧雲集,寺院的主持戒賢法師,作為一代大師,更是精通一切佛法經論。

  迷惘中的玄奘決定到印度去,到佛陀的故鄉去,去追尋佛法的根源。

  然而,唐初邊境不穩,在禁止出境政策下,玄奘隻好一邊學習梵語(當時中西亞的通用語言),一邊等待機會。

  公元627年,因為一場霜災,28歲的玄奘終於跟隨逃難的百姓走出瞭長安城的城門。

  前方的道路會是什麼樣的?何時能再回長安?玄奘沒有去想這些。

  他隻知道自己必須西行,去求佛求法。

  玄奘一路向西,沿著絲綢之路邊走邊講經說法,頗有聲望的他很快被密探註意上瞭,玄奘被勒令返回長安。

  他隻好隱姓埋名,小心翼翼地繼續西行。

  但瓜州州吏李昌還是來到瞭玄奘面前,阻止他西行。玄奘把自己西行求法的決心坦誠相告,沒想到李昌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被打動瞭,撕毀瞭通緝令。

  想到前方更加荒涼、兇險的路途,玄奘來到附近的一座廟裡求佛保佑。

  在廟裡,玄奘碰到瞭胡人石槃陀,後者願帶他繞過玉門關、闖過五座烽火臺連接的六百裡沙漠。

  然而,出瞭玉門關後石槃陀變卦瞭,甚至要殺人滅口。

  繼續西行,他們必須到烽火臺下取水,石槃陀不想作為協助偷渡者被處死。

  玄奘發下重誓,絕不出賣石槃陀,才算保住瞭性命。

  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中,迷路的玄奘隻能依靠駝馬的糞堆、屍骨,甚至人的屍骨作為路標。

  借助夜色的掩護,玄奘順利來到瞭第一座烽火臺下。然而,如石槃陀預料,取水的動靜還是引來瞭士兵的利箭。

  “我玄奘為求佛法,不貪戀自己的性命,不怕艱難險阻,也絕不東移一步!”他堅定地拒絕瞭長官王祥的規勸。

  幸運的是,王祥也是位佛教徒,他不僅為玄奘補足瞭水和糧草,還為他指出瞭直通第四烽的道路。

  寧願向西而死,絕不往東求生

  五烽西面是更加兇險的戈壁沙漠。在這八百裡大漠中,雖然沒有大唐官兵的守護、追拿,但也意味著沒有固定的取水點,能不能遇到水源甚至決定玄奘的生死。

  他毅然決然走進瞭大漠。

  但行進一百多裡後,玄奘的水袋被打翻瞭。他隻好回烽火臺取水。

  向東十多裡後,玄奘想起瞭“絕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他告訴自己:寧願向西而死,絕不往東而生。

  此時的玄奘,與其說把自己的生死交給這八百裡沙漠,不如說是托付給瞭佛祖和菩薩。

  “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

  饑渴、勞累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現瞭幻覺,成群的妖魔鬼怪仿佛在他眼前,他隻能不停地念誦《心經》來驅除恐懼,支撐自己前行。

  第五天,滴水未進的玄奘一度昏迷倒下。

  絕望中,那匹多次來往絲綢之路的老馬,突然奔跑起來。玄奘拼盡最後的力氣,追隨它移動瞭幾裡地後,突然發現眼前一片水草。

  玄奘相信,是佛祖給瞭他生命的希望。

  翻越“死亡之地”

  穿越大漠,九死一生的玄奘來到瞭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帶)邊境,當在一座寺廟看到迎接他的僧人後,百感交集的玄奘哭泣瞭起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