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傅作義為何叛變 傅作義叛變的原因分析

2016-08-13 14:35:50

  再次,傅作義起義,蔣傅分裂

  據稱,傅起義大致已定,目前考慮為起義時間、對付華北蔣軍及我黨聯系等問題。現符定一已到石門,明後日即可見面,我們擬利用機會穩定傅作義不走,以便迅速解決中央軍。”

  更讓中央軍委料想不到的是,彭澤湘寫來的兩封信,竟導致瞭解放戰爭進程的改變。毛澤東斷然作出東北主力迅速入關的決定,指示林羅劉:“望你們立即令各縱隊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21日或22日,全軍或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不使敵人逃跑,並爭取使中央軍不戰投降(此種可能很大)。”“望你們在發出出發命令後先行出發,到冀東指揮”。


傅作義起義

  並要求 “先以四個縱隊夜行曉宿秘密入關,執行隔斷平津的任務。” 東北野戰軍主力於11月下旬秘密入關,11月29日,華北野戰軍楊成武兵團迅速包圍張傢口。傅作義為保住西撒的通道,令35軍三個師增援張傢口。12 月上旬,傅發覺東北野戰軍入關,急調天津附近的八個師到北平附近佈防。令35軍從張傢口突圍回防北平。35軍突圍後,即被華北野戰軍包圍在新保安。

  至此,傅部西撒道路被完全切斷。 北平城裡表面的風平浪靜掩蓋著水下的激流奔湧。彭澤湘抓緊將中共中央贊成和談的信息迅速轉告傅作義,並進一步通過傅的長女、地下共產黨員傅冬菊等做傅的工作。不久,傅即派出他的正式代表崔載之攜電臺赴解放區與中共有關方面談判。

  1948年12月22日,傅作義被列入戰犯名單的新聞發佈後,傅頗感失望,貿然決定乘機離開北平,並命令他的和談代表崔載之返平,中斷與中共方面的談判。彭澤湘聞知此情,立即去找侯少白,請侯向傅詳陳得失,勸其絕不可走。彭還找到傅作義的老師、摯友劉厚同,請劉力勸傅不可采取這種下策。

  很快,中共地下黨聯系人向彭澤湘、張東蓀傳達瞭中共有關方面的意見,說戰犯名單雖有傅,但和平起義後自不成問題;希望傅能與中共合作,勿萌退意。彭、張向傅轉達瞭中共方面意見後,傅較前平靜瞭許多,特派出他的民事處少將處長周北峰作為他的正式代表,並請彭澤湘、張東蓀陪同,再次與中共方面進行談判。 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華北野戰軍包圍張傢口、新保安後,采取“圍而不打”;東北野戰軍主力迅即切斷津塘、平津間國民黨軍的聯系,形成“隔而不圍”的戰略態勢。

  傅作義順應人心,走和平起義道路

  當12月21日完成對平、津、塘的戰略包圍後,22日攻克新保安,35軍兩個師被全殲,軍長郭景雲自殺。24日,105軍孫蘭峰部五萬餘人在張傢口以北地區被殲。這使傅作義受到很大震動,不僅使他在華北創獨立局面的幻想徹底破滅,也使他過強的自信心受到沖擊。25日,中共中央以權威人士的名義發表聲明,把傅列入43名戰犯之一。

  此舉對提高傅在蔣介石方面的地位,防止蔣介石及其特務機關采取謀害行動,掩護他走和平道路都是有利的。但傅一時未能理解,又增加瞭一些抵觸情緒,陷入苦苦思索之中。 此時,中共北平地下黨城工部加緊瞭做傅作義的爭取工作,並把傅冬菊派到傅的身邊,隨時註意和關心他的思想變化;同時發動進步人士開展瞭和平解放北平運動。

  一時之間,社會名流紛紛力促傅作義順應人心,走和平起義道路。前北平市長何思源為奔走和平,其女兒遭到特務的謀害,也毫不退縮。就是追隨傅作義多年的將領如“總部”政工處長王克俊、經濟處長冀朝鼎、聯絡處長李騰龍、軍醫處長杜敬之以及傅的高級政治顧問劉厚同等,都力勸傅作義早作決斷,走和平解放北平的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爭取和各方面的推動下,傅作義終於下定決心,排除各種阻力,克復重重障礙,準備邁出和平起義的關鍵一步。自北平被圍後,蔣介石派軍令部長徐永昌赴北平要傅率部分兩路南撤,一路自海路由新港撤青島,一路由陸路經河北到青島。傅作義以實際形勢已不能作到為由拒絕。

  之後,蔣估計傅可能已與中共方面和談,又接連派鄭介民(國防部次長、軍統頭目)和蔣緯國到平活動,蔣介石交蔣緯國帶給傅的親筆信中,還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為詞,表示對傅格外倚重,要他率部突圍。傅均以“堅守北平”加以回絕。與此同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也竄到北平,表示如傅撤退,美海軍可在沿海進行援助。傅以中國人的事中國人辦得瞭予以駁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