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傅作義為何叛變 傅作義叛變的原因分析

2016-08-13 14:35:50

  稍微瞭解解放戰爭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有三大解放戰役,最後一戰也就是解放戰爭的關鍵之戰的歷史是因為傅作義臨時叛變投降我軍使得蔣介石戰局失利,但是親們可知傅作義為何要臨時投降我軍嗎?傅作義是在什麼原因下作出如此決定的?現在,小編將帶著大傢一起回到那個戰局,看看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叛變的原因吧。

  傅作義,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新中國領導人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傅作義曾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又被命任為華北“剿總”司令。在解放戰爭中的平津戰役中,也就是1949年1月,傅作義突然叛變瞭蔣介石,促成北京和平解放。

  而說到傅作義的叛變,那原因可就多瞭。早在“七五”慘案的時候傅作義就不滿蔣介石的獨裁,其次又在遼沈戰役中這個不滿繼續加深。以下是傅作義叛變的原因分析。

  首先,傅作義在“七五”慘案中對蔣介石不滿

  1948年7月5日,流亡北京的數千名東北學生群集東交民巷,抗議市參議會通過的“征招全部東北(流亡)學生當兵”議案。

  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北平警備總司令陳繼承令軍警當局武力鎮壓,釀成瞭“七五”慘案,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陳繼承與傅作義素有矛盾。事件發生後,傅一面派人處理善後,一面致電南京政府行政院請求“處分”和“引咎辭職”,迫使蔣介石不得不撤換瞭陳繼承和市政府其他幾個中統、軍統特務骨幹。

  這場鬥爭,反映瞭傅作義對蔣介石軍事獨裁統治的明顯不滿,表明他開始考慮是否繼續追隨蔣介石集團。

  其次,從遼沈戰役中傅作義分析叛變

  9月,遼沈戰役開始,10月錦州被圍,東北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飛到北平,要傅作義又急速出兵援錦,並要他將軍官傢屬移送福州,援錦不成,即率師南下,加強徐海,確保江淮。而此時濟南已解放,蔣軍南北陸路聯絡被完全截斷,東北戰場敗局已定。

  遼沈戰役:傅作義不聽蔣介石指揮

  傅作義審時度勢,情知出兵援錦無異白白斷送自己的實力,南下則更加受控於蔣,便以資淺能鮮,隻有蔣以統帥地位親自指揮才能奏效為由,拒絕援錦。表明傅作義在行動上已不完全聽從蔣介石的指揮瞭。

  11月初,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我解放軍的戰略決戰方向迅速移向華北戰場。11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最高軍事會議,蔣介石為誘使傅作義南撤,許以東南行政長官職務。傅作義為保存自己的實力不被蔣介石吃掉,則提出“堅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東南是偏安”,表示要堅守平津,確保海口。

  回到北平,他錯誤估計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入關作戰,便采取瞭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將其所轄四個兵團,12個軍約55萬人,收縮在以平津為中心,東起北寧線的唐山,西至平綏線的張傢口長達千裡的鐵路線上,成一字長蛇陣,並把北平、張傢口、津沽劃為三個防區,構築碉堡群和城防工事。

  而中共中央根據傅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和我黨有過的合作關系,以及他與蔣介石的矛盾,認為他走和平道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考慮到傅當時所表示的和平願望僅僅是與共產黨在華北建立地方聯合政府,並不交出軍隊,這在當時情勢下是不切實際的。

  同時即便是起義,他也難以對付占華北“剿總”三分之二的蔣介石嫡系部隊。認為和談的時機和條件尚未成熟。因此中共中央軍委確定以就地解決國民黨軍隊為原則來解決平津問題的總方針。

  彭澤湘信件促使傅作義同意考量和談

  1948年11月,中共早期黨員、曾任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農工民主黨前身)中央常委、組織委員會書記的彭澤湘,受民革主席李濟深委托,專程從香港再赴北平,對傅作義展開工作,希望爭取傅起義,脫離反動政府,和平交出北平政權。

  當彭澤湘帶著李濟深給傅作義的信到北京後,首先找到當年從事軍運時結識的山西籍老友、曾任楊虎城西安綏署辦公廳主任的續式甫,由續介紹認識瞭傅作義的老朋友侯少白,請侯從中說項。

  侯少白同傅談瞭以後,告訴彭澤湘,說北平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屬於傅系的隻有四個師,其餘都是蔣系的部隊,軍統和中統特務無孔不入,傅作義認為在當時環境下不能同彭面談,也不便接受李濟深的信,但委托侯少白作他和彭的聯絡人,雙方意見由侯傳達。經過幾次間接交換意見後,傅作義表示願意考慮彭所提出的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