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為何失敗 八個原因看淞滬會戰失敗的根由

2016-08-13 14:35:58

  假如蔣介石能夠在10月中旬,開始有計劃的將參戰部隊,逐步的退出上海市區,把陣地的縱深拉開到蘇州河南岸,並且將增援的桂軍主力部隊,負責接應前線有計劃退出戰線的部隊,這樣中國的部隊能夠帶著完好的裝備,開始部署在事先建好的國防線上,並且動員地方政府與民眾,開始打掃整理防禦工事、補充糧食、飲水以及燃料,後續增援的部隊也盡量留在京滬與京杭地區,成為防禦作戰的預備隊,這樣將淞滬會戰拉開成為京滬會戰,那麼日軍的進攻恐怕就會遭到更大的麻煩與更多的損失瞭。

  其五、內部團結上

  派系鬥爭、任人惟親是國民黨軍隊中一貫存在的痼疾,淞滬會戰最後失敗也不能說與此完全無關。馮玉祥、張治中空有抗戰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換將。第18軍羅卓英部由第9集團軍轉隸第15集團軍陳誠手下,第9集團軍司令官張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顧(祝同)、陳、羅、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將,莫不蔣之心腹,張治中因非蔣嫡系,而對手下中央軍調不動,也指揮不動,乃至含辱受屈,憤而辭職。蔣介石慣於越過前線指揮官指揮作戰,乃至後來地方軍發動反擊,而中央軍隔岸觀火,坐等失敗。如此等等,加劇瞭中國軍隊的被動挨打的局面。

  其六、武器裝備上

  武器裝備落後是淞滬會戰乃至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其他戰役中國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第一階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階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階段想反擊反不瞭,想撤出撤不瞭,缺乏重型火炮、炸彈等等是重要原因。反觀日軍,武器裝備占據絕對優勢。飛機、重炮、軍艦、坦克,從陸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體作戰,中國軍隊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日軍軍艦上的重炮射程超過10公裡,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國軍隊抬不起頭來,所及之處血肉橫飛,一倒一大片。而中國軍隊當時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山炮,最大口徑也不過75毫米,射程僅僅幾公裡,與日軍艦炮根本無法相比。

  中國軍隊往往集中1個連的山炮轟擊日艦,但是無法穿透厚重的甲板,隻能在軍艦上留下一片火光和一點斑痕。中國炮兵對敵據點和陣地轟擊時,即遭日軍重炮還擊,甚至常常不等架設完畢,日軍炮火就前來壓制,弄得中國炮兵隻好在自己的土地上東躲西藏,狼狽不堪。好不容易放出去的炸彈,不是沒命中目標,就是根本不頂事,因為威力太小,而敵工事又多堅固。再說坦克,中國士兵就幾乎從來沒見過,在戰場上乍一看到這種"轟隆隆"的陸地怪物,不由心裡發毛,不怕死的上去可以用手榴彈與之同歸於盡,而多數還沒沖到跟前即被射倒,面對日軍坦克,中國軍隊隻有義憤填膺卻束手無策。

  由於飛機很少中國喪失瞭制空權。由於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我們沒有制海權,而敵人則來去自由,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想在什麼地方打就在什麼地方打。中國軍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眼睜睜挨打挨炸而無可奈何,這樣的仗,焉有不敗之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