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為何失敗 八個原因看淞滬會戰失敗的根由

2016-08-13 14:35:58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發生在中國上海的一場戰役,因發生的時間性又稱之為八一三戰役,此次戰役是以金山衛的失利中國失敗而告終,但是,你可知道淞滬會戰中國為何會失敗嗎?據悉,此次戰役的失敗與蔣介石誤判軍情錯誤的決策有關,這是真的嗎?到底淞滬會戰的失敗根由為何?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淞滬會戰的失敗我們就不得不提中方因為情報問題錯估日軍的登陸時間與增援人的問題瞭。縱觀中日雙方在淞滬會戰中的戰局,從參戰日軍無論在兵員、武器,以及戰鬥力上看這些都是遠遠超越中國軍隊的,惟獨那不怕犧牲、奮勇殺敵的精神為中國軍隊軍所獨有。而中國之所以會在這場戰役中失利除瞭以上所說的硬件因素,還有許多的軟因素。下面小編將從八個問題詳解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首先,從情報偵察上看

  中國軍隊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信息不靈,敵情不明,偵察和情報手段極端落後。國民黨的特工一貫重內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產黨和所謂"搗亂分子"上面,戰事一起,倉促收集,當然找不到什麼東西。

  淞滬會戰爆發前後,由於內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軍事機密多次被泄,蔣介石多次險遭毒手。最離譜的是日本諜特黃浚長期潛伏鉆進最高指揮機構內部,擔任行政院機要秘書,盜取大量機密情報,而很長一段時間國民黨的特務機構竟然渾然不知。中國的無線電通訊也十分落後,有事隻能電話傳送,或人工傳送,中國的飛機沒有報收發話手段,更沒有空中偵察。中國在敵人內部沒有情報來源。

  而日本在中國內部的間諜敵特卻異常活躍,打信號、收情報、放煙火,引導敵機轟炸、大炮射擊、軍隊進攻。日本人對中國沿海、城鎮、鄉村情況瞭如指掌,有的比中國當局自己還瞭解得詳盡清楚。

  "九.一八"事變前,陸軍大學聘請的一個日本戰術教官酒後曾吐真言說:"中國的金山衛、大鵬灣、還有廣西的北海,都是登陸的好地方。"中國方面之後多次派人去金山衛考察和野外戰術訓練,得出的結論卻是:金山衛水淺,船隻靠岸困難,不適合登陸。然而最後日軍偏偏選擇從這裡登陸,一舉包抄中國軍隊側後,贏得戰爭的勝利。敵人耳聰目明,我方幾乎是瞎子、聾子,隻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怎能不陷入滅頂之災呢?

  其二、戰略指導思想上

  蔣介石和南京國民黨政府不能立足於獨立自主,把戰略戰役的最大希望寄托於西方列強的幹預上,企圖借助別人的力量"以戰求和",立足點即根本錯誤。蔣之所以從一開始就把華東和上海作為決戰地,主動出擊,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認為上海不僅為中國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乃"中外觀瞻所系","國際觀感"十分重要,上海開戰必引發西方列強的幹預。

  因此決定"不惜任何犧牲,予以強韌作戰"。在蔣看來,以淞滬會戰牽連各國在滬利益,促使美、英、蘇等大國或國際組織幹涉調停,即可達到總體解決中日爭端問題,達到保障現有主權和行政領土完整的"和平"目的。蔣介石在淞滬會戰初期答記者問時說:現在"所從事的戰爭,不僅是中國自己的戰爭,而應是一切委托其生命於條約的神聖和不可侵犯的國傢的戰爭,尤其是那些在中國有廣大的商業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壞,代表正在被驅逐的國傢的戰爭。"

  上海是國際貿易港,"海口的破壞於任何國傢無益"。南京國民政府希望並且認為美、英、蘇等大國"必能在其鄭重簽訂之國際條約下各盡其所負之義務",因此,"在上海和敵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轉變西人一向輕華之心,且可能引起歐美國傢居間調停,甚或武裝幹涉"。然而蔣忘瞭,任何帝國主義都是利己主義者,他們絕不會為中國人民犧牲自己的利益,隻會把中國的利益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相互之間討價還價的籌碼,隨時準備出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哪次不是如此呢?指望西方列強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國人民一邊,無異與虎謀皮。

  即使是對於真正的朋友,也不能抱不切實際的幻想。須知,任何國傢都有自己獨立的戰略利益,都是從自己的民族、國傢、利益決策問題的,誰也不會為瞭別人而引火燒身。公理正義在不同的國傢、民族中有不同的內容,每個國傢民族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來理解和解釋公理和正義的。對朋友,即使是真正的朋友,也不能指望過多,更不能把本國軍隊人民的命運之"寶"押在別人的身上。以別人的好惡來確定或改變自己的作戰計劃。世界上隻有自己能夠救自己,別人總不能代替自己,別人總是靠不住的,依靠別人也是註定要吃虧的。歷史證明,***獨立自主的思想是光耀千秋、顛撲不破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