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為選美?為浮誇

2016-08-13 14:37:57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在眾多的明朝皇帝中頗負盛名,除瞭因為他以靖難之役打敗建文帝後篡位登基以外,還因他在位時做瞭一件轟動世界的事情。那就是他派鄭和一連七次下西洋。為什麼說這件事轟動世界呢?因為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鄭和以大型的船隊載滿珍寶,遠航印度洋和太平洋,拜訪許多國傢是很多國傢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麼,朱棣以這麼大的陣仗來遊行於海上,其真實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背景簡介

  明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精湛,經濟發展迅猛。永樂年間,國傢更是富強。航海技術發達,指南針的運用和參看星鬥水羅盤定向的技術嫻熟。朱棣為宣揚國威,命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

  鄭和是明朝的一個太監,原姓馬。因輔助朱棣登基有功而賜姓鄭,封為三寶太監。鄭和帶200多艘船,率近3萬人組成龐大的船隊,自劉傢港向西洋進發。途徑印度洋和太平洋,先後拜訪瞭30多個國傢,最遠到達紅海地區。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間先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員最多,時間最久的一次航行,比歐洲的航海時代足足早瞭幾十年,堪稱時代的楷模。1433年,鄭和在航海的途中病逝,鄭和船隊的西洋之旅到此結束。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為何,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比較統一的幾個說法有幾個:

  宣國力,促貿易

  在明朝時期,由於明朝的經濟發展很迅猛,加上海面上有海盜在作祟,很多周邊的國傢都不願出海貿易。為瞭改變這一頹勢,明成祖讓鄭和率船隊下南洋,與諸國貿易往來,換取珍稀之寶物帶回明朝。在貿易的同時,又可以彰顯國威,遠播明成祖朱棣的威名,大大提高明朝在周邊國傢中的威信,讓諸國不敢進犯明朝。

  尋侄子,欲根除

  據說,明成祖朱棣篡位時,他的侄子朱允炆不知所蹤,四處尋覓仍不見,這讓朱棣寢食難安。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奪取朱允炆的皇位的,他怕朱允炆有朝一日會被人擁護回來爭奪皇位,惶惶不可終日。又怕民眾議論,不敢明發詔告去通緝抓捕,在國內讓人四處尋找也不見所蹤。有臣子向朱棣進言,朱允炆可能已經逃往海外,明成祖遂讓鄭和七下西洋拜訪各國來尋找。這種說法在後來被很多人否定。

  覓美人,找珍奇

  據傳,朱棣喜愛美女和奇珍異寶,盡管明朝地域遼闊,美人珍寶盡數為其所有。但皇帝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為瞭得到更多的美人和珍寶,朱棣才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他尋覓。若有適當的,便帶回國,送到朱棣宮裡。

  為擴張領土,巡視地形

  據說,永樂年間,明朝經濟發達,國力強大。明成祖朱棣有西征擴寬領土之意。但對海外諸國的國情地形不熟悉,遂以結交貿易的名義,讓鄭和七下西洋,替其考察地形。

  追尋美人魚,為目睹一快

  對於鄭和下西洋,還有這麼一種荒唐的說法。據說鄭和下西洋之時,無意間看到瞭一種奇怪的物種,其上半身為絕妙美人,下半身為魚尾。鄭和回國時向朱棣稟報這以奇聞,引起瞭朱棣的好奇心。他命鄭和再下西洋去尋覓人魚的下落,尋到後帶回來。隻是,鄭和至死也沒有尋到人魚。  

  引渡建文帝

  朱允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兒,其父皇太子朱標是朱明王朝法定的第二代接班人,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便將16歲的孫子朱允炆冊封為皇太孫(皇儲),六年後朱元璋駕崩,22歲的朱允炆繼承瞭皇位,稱惠帝,改年號為“建文”,受到瞭百姓和士大夫擁戴,但他在“削藩”中操之過急,上臺第一年先後削去五個親王的藩王爵位,廢為平民百姓,引起另外十餘位親王的不安和憤怒。次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歷時三年攻進京城南京,奪取瞭王位,自封為明成祖,坐瞭四年龍椅的朱允炆被迫逃亡。

  《明史》記載“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成祖疑惠帝亡海外”,說他出傢當瞭和尚或流亡外國瞭,也有史料記載說他逃去瞭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莫衷一是。

  首先,明成祖朱棣懷疑朱允炆“亡海外”之說應予排除。朱棣登基的第四年(1405年)後,曾七次派遣“三保太監”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其中一個秘密任務就是引渡朱允炆,但他們的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30多個國傢和地區,以及日本國,歷時29年,均未將朱允炆拿獲歸案。另外,雲南是岷王朱楩的封地,朱楩是朱允炆在位時削爵的親王之一,又被明成祖朱棣給恢復瞭爵位,朱楩必然要擁護新君主捉拿共同的仇敵朱允炆。他絕不會流亡雲南。再則,當時的廣西、貴州系少數民族聚居地,地處邊陲,經濟落後且時有叛亂,朱允炆若帶上7歲的太子朱文奎和一支不大不小的流亡隊伍去那裡,從安全和經濟方面都會站不住腳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