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39:33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說到李世民,小編要說的事情就太多瞭,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不得不說真的是一個英明的皇帝,所謂民為重江山次之君為輕說的就是他瞭。且,李世民開創瞭大唐的盛世。
但是,有一個問題小編我實在是想不清,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偏偏選瞭李治這樣一個近似窩囊廢來接班,李世民的兒子不少,十四個,這十四個中,除李治外,不管是太子李承乾還是被李世民稱“類我”的李恪都比李治好上太多,到底李世民選李治為接班人的原因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李世民為何選李治為接班人?
說到李世民為何選定李治為繼承人這就得從皇位繼承制開始說起瞭,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系由聰明賢淑的長孫皇後所生,其餘均出於後宮妃嬪。根據立嫡立長的傳統皇位繼承制,李世民受父皇之禪當上皇帝的當年,就將時年8歲、原本聰明可愛的嫡長子李承乾確定為皇太子。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太宗守孝期間,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現非常好,大臣們有口皆碑。史書載:“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太宗對他的表現也十分欣賞。
從此以後,凡是太宗離開長安,都讓太子監國。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便於行,他認為有損太子的形象,因此產生自卑感,此後為沖淡此感,開始將興趣移轉到聲色犬馬上,還有同性戀傾向,以致於行為產生偏差,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貞觀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被處死。
貞觀十九年(645年)鬱鬱而終。四而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傢、書畫鑒賞傢。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
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志》。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在得知哥哥失寵,便想盡快取而代之,一方面讓手下廣結朝中大臣,為自己做太子造輿論,一方面又與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20餘人結成死黨,形成顛覆太子的一大勢力。
在太子李承乾終被太宗廢黜後,李泰似乎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他每天都到宮中伺候,進一步討得父皇的歡心,太宗本來就喜歡他而當面表示要立他為太子。
不想,這一提議卻遭到瞭朝中地位顯赫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的反對,他們主張立九子晉王李治。且,李泰為瞭消除父皇的顧慮,一方面向父皇表示臨時前會殺死自己所有的兒子,再把皇位傳給九弟李治,另一方面又去脅迫軟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這場競爭。
正處於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這一消息後,回想起長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擠而有瞭政變動機,自然很不高興,於是決定讓九兒繼承皇位。太宗為瞭達到讓嫡子們共存,隻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後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為其太尉、雍州牧,謚曰恭。
而李治之所以能成為皇帝的最終原因皆因承乾與李泰相爭,兩敗俱傷,李治坐收漁翁之利。且,李治其人太過優柔寡斷,李治繼位後與武媚娘攪合在一起,以至於李治死後,大唐的天下易主。
以上就是中國的小編在針對李世民為何選李治為接班人以及李世民選李治繼位的原因等問題作出的解說,如您想要瞭解更多與李世民與李治的故事,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