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37:10
如果說考試是一種產業,那麼在這個產業中的競爭是可想而知的。對於中國來說,這種產業已經延續瞭幾千年,現在的考試制度和古代的科舉亦是異曲同工,盡管我們現在叫做考試,古代叫做科舉,但是性質又有什麼不同?隻不過在古代科舉的結果是進入仕途的唯一道路。
對於學而仕的古代,現代的考試制度選舉出的人才有瞭更多選擇的可能。相比古代科舉制度造成的金字塔選拔,現代的考試優勢是,你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在古代,丟瞭狀元,你也許就再也不會有機會摘取狀元的皇冠。古代科舉考試居然有因為自己名字的諧音不好,丟瞭原本已經到手的狀元的奇事。
那麼這個關於“丟瞭狀元”的故事是怎樣的呢?
順治十二年,本擬定的狀元是太倉人王揆,唱名的時候,順治帝因讀音相同想起瞭《王魁負桂英》這個流傳極廣的劇本。劇中的王魁是個負心漢,中瞭狀元拋瞭糟糠之妻。接著唱名大臣的話音,順治帝脫口說瞭句玩笑話:“是負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馬上就被抑為瞭第三甲。
無獨有偶,同治七年科考,江蘇人王國鈞被初定為一甲,但也是自己的名字給自己惹瞭麻煩。
其實,國鈞這個名字還是不錯的,唐代詩人白居易《贈樊著作》詩雲:“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國鈞。”國鈞者,國傢重任也。可是,要把“王國鈞”連起來讀,就是“亡國君”的諧音。這可是大忌諱。因此,當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聽到這個名字後,甚是不悅。太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王國鈞遂被抑置三甲。
總結:對於這樣的奇事軼聞,在古代也很多。隻不過被大傢記住的少之又少。今日道來也是茶餘飯後的插諢打科。歷史總會過,但是彌留的印記會被有心人記住。記錄下來,告訴後人曾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推薦
國考與古代科舉有什麼區別?深度解讀科舉等級制度
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古代科舉透視:揭秘常有考生意外死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