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蔣中正:蔣中正與抗日戰爭不為人知的內幕

2016-08-13 15:37:16

  尋找真實的蔣介石,還是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談起。什麼樣才是真實的蔣介石,對於歷史人物,總是眾說紛紜。畢竟各個觀點的出發角度都不同,或許這才是爭議的重點,各抒己見,百傢爭鳴。對於蔣介石而言,在抗戰時期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內幕?順著歷史脈絡,去看看當時的蔣介石與他的抗日態度。

  抗日戰爭前期的蔣介石

  抗日戰爭前期,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瞭大量武器裝備,還向中國派出瞭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建成瞭十多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這十多個師可以稱之為中國近現代軍事史上無論裝備、訓練、編制、戰術諸方面現代化程度都最高的部隊,在抗戰初期發揮瞭中流砥柱的作用。

  8月29日,梁華盛第一九師阻敵任務已完成,奉命撤出東孤嶺戰場,轉到德安縣城,配合第三十二軍第一三九師守衛德安,華振中第一六師和冷欣第五十二師奉命接防東孤嶺陣地。

  李覺第七十軍和梁華盛第一九師在金官橋和東孤嶺勝利的消息,讓蔣介石興奮不已。

  連續一個多月,日軍在南潯線的崇山峻嶺間處處碰壁,損兵折將,讓蔣介石在世界和國人面前挺起瞭脊梁。他一連幾次給薛嶽打電話,對第一兵團在南潯線的戰績評價甚高。

  這個時候,蔣介石對抗日更鐵心瞭,他對國際社會不再抱有幻想。一個多月前發生的那件事,讓他傷透瞭心。這件事情的發生,讓蔣介石更相信瞭那句話:切莫把賭註壓在別人身上!指望別人,永遠是靠不住的。

  1938年7月,也就是日軍進攻九江的當兒,在吉林中蘇邊境一個叫張鼓峰的地方,發生瞭一件驚天動地、舉世矚目的事件,後來史學界將這一事件稱為“張鼓峰事件”。

  當時有40多名蘇聯紅軍越過邊境進入張鼓峰,被日軍第十九師團發現,於是雙方激烈交火,並由此為導火線,引起瞭雙方調兵遣將,大動幹戈。緊接著,英勇善戰的蘇聯紅軍將日軍第十九師團鐵桶似的包圍住瞭,日軍第十九師團隨時面臨著覆滅的厄運。

  蔣介石聽到這一消息後,自然欣喜萬分。他想,在這個節骨眼上,如果蘇聯紅軍向日軍第十九師團發起攻擊,勢必引發蘇、日間的戰爭。如此一來,日軍大本營必然會從中國戰場分兵北上,這樣,日軍就會首尾不能相顧,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所面臨的壓力就會小得多。

  為瞭促使斯大林下定決心,為中國戰場的分量增加籌碼,蔣介石不顧一切地命令張發奎死守九江。其實蔣介石何嘗不知,在無險可依的九江,讓張發奎與據有陸、海、空絕對優勢的日軍硬拼硬,會是個什麼結果!由此可知,蔣介石內心對斯大林出兵對日作戰的期望是何等殷切。

  然而,讓蔣介石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日軍第十九師團行將覆滅之際,斯大林卻下令收兵,停戰言和。

  原來,蘇聯怕事態擴大,因為這時蘇聯與希特勒正打得難解難分,如果這個時候與日本作戰,勢必顧此失彼。蘇聯草草收兵之後,日本大本營卻從此事中摸得瞭莫斯科的底牌,他們斷定:蘇聯對日本並無大舉動之意。因此,到瞭10月份,日本大本營便大膽地從大連分兵南下,一舉攻下廣州,從而加速瞭武漢的陷落。

  “張鼓峰事件”的結果,又一次讓蔣介石對斯大林感到失望

  更讓蔣介石失望的是,這樣的事件在不到一年之後的1939年5月又重演瞭一次,不過那次的規模更大,牽涉的國際關系也更為復雜,地點則是在“蒙”、“滿”交界的“諾門坎”,起因則為蘇聯扶持的偽蒙和日本傀儡偽滿之間的沖突。這一場大戰,持續瞭四個多月,日本又陷入絕境。日本大本營於9月9日向蘇聯提出瞭停戰和議,誰知斯大林這回又和“張鼓峰事件”一樣,很痛快地答應瞭

  “張鼓峰事件”對蔣介石的刺激很大,更讓蔣介石倍感傷心和失望的是,自20年代起一直和中國處於蜜月期的德國,也“墻倒眾人推”,於1938年7月間,突然停止瞭對中國的一切武器出售,同時撤走軍事專傢。希特勒為討好日本,態度竟是十分的堅決,如德國軍事專傢在限期內不回國,則以叛國罪論處。

  德國的背信棄義,給蔣介石的打擊很大

  這些年來,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瞭大量武器裝備,還向中國派出瞭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建成瞭十多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這十多個師可以稱之為中國近現代軍事史上無論裝備、訓練、編制、戰術諸方面現代化程度都最高的部隊,在抗戰初期發揮瞭中流砥柱的作用。誠然,德國也從中國獲得瞭自己年缺少的工業原料和外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