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與古代科舉有什麼區別?深度解讀科舉等級制度

2016-08-13 15:38:29

  古代的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

  隋唐五代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試(解試)、省試兩級。北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期間,開始創立殿試制度,科舉考試變成為鄉試(解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元、明、清時期,改稱為鄉試、會試、殿試。唐宋時期,稱取得解送京師參加省試資格的考試為“解試”,這相當於後世的鄉試一級的科舉考試。隋唐五代時期,“解試”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後,“解試”改為“每三年一開科場”。

  考試一般在各州府舉行。元、明、清時期改為“鄉試”。鄉試(解試)一般都在當年的秋季八月舉行,錄取名額按地區分配,各地名額多少,並不一致。解試合格被稱為“得解舉人”,即後來鄉試合格的“舉人”,第一名都稱為“解元”。唐宋時期,針對解試合格舉人進行的復試,在中央政府的尚書省舉行,因而稱為“省試”。

  唐代省試合格後,即賜予進士及第。宋朝創立殿試制度之後,省試成為取得殿試資格的一種考試。元、明、清時期,改稱為“會試”。省試或會試都是由禮部主持,在當年春季的一二月份舉行,一般也有大致的錄取名額。省試第一名稱“省元”,即後來會試第一名所稱的“會元”。

  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對省試或會試合格舉人的復試,是科舉考試三級考試中最高的一級考試,一般都在皇宮禁苑的大殿內舉行。如宋朝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清代的殿試在保和殿舉行。宋、元、明時期的殿試,一般在三月份舉行。清朝乾隆年間,殿試改為在四月二十一日舉行,以後遂成為清朝的定制。

  北宋中期以後,參加殿試者一般都被恩賜及第,不再黜落,隻是根據殿試的成績,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試,一般分為五甲:第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明、清時期的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名次排定後,要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