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與古代科舉有什麼區別?深度解讀科舉等級制度

2016-08-13 15:38:29

  又到一年國考時,2015年泱泱一百多萬的考試大軍已吹響號角。此時此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就建立瞭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即“科舉制”。科舉制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到清光緒(1904年)舉行的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科舉制歷時一千三百多年。那麼古代的科舉和當代的國考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科舉和當代的國考有什麼區別

  相同點:

  首先;都是為國傢行政機構選撥人才。無論是科舉還是國考,都是讀書人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必經之路。
其次,考試內容相似。現在的國考的“申論”就是從古代科舉考試中的“策論”演變而來的,其論述的內容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對治國理政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再次,兩種考試都是全國性的。最後,從考試難度而言,也是旗鼓相當。當然,這個難度主要是指錄取的比例,也僅隻能拿科舉中的會試和國考做比較,兩個考試的錄取的比例都十分低,均不足十分之一。
嚴格來講,國考的難度還是無法和和科舉考試比較的,科舉不是一次考試,而是層層選撥。清朝268年的統治,僅產生瞭6000多個進士,而昨天剛剛結束的國考就要錄取1.9萬考生,即便剔除現在人口基數較大的因素,曾經科舉的實際錄取比例也能和國考最熱門的崗位匹敵。

  不同點:

  首先,科舉考試錄取的是“官”,而國考錄取的是“吏”。在古代,中瞭進士就是上等人瞭,頭名授個翰林院修撰(六品),其他也能撈個翰林院編修,都是堂堂的正七品官員瞭,相當於現在的縣長或者調研員瞭,雖然不一定馬上有實職,但也入選瞭國傢的人才庫。而現在的國考,被錄用瞭,充其量也就一個主任科員,在古代隻能被稱作“吏”,其實還未“入流”,和“官”還有一定距離。

  古代科舉制度是如何發展的?

  ·隋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第一屆科舉考試舉行。當時主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傢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的辦法當時雖沒有形成正式的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的方式,在中國的人才選拔歷史中開創瞭新的篇章。

  ·唐

  唐承襲瞭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進一步完善。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每年分期舉行)和制科(皇帝下詔臨時舉行)兩類。常科科目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為主要科目。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唐代還產生瞭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主考。

  ·宋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常科的科目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宋太祖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瞭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元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明

  明時科舉制進入瞭鼎盛時期。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考中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由禮部主持,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正統年間的商輅一人而已。

  ·清

  清代的科舉制度,民族歧視色彩嚴重,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享有特殊的優特。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分兩個階段,首先是科舉的初步考試,包括童試、歲試、科試。童生合格就可以當“秀才”。秀才一年考一次,叫“歲試”。每三年還要參加一次大的“科試”。接下來是科舉的正式考試,包括鄉試、會試、殿試。鄉試考中瞭以後就稱為“舉人”,會試考中瞭,稱為“進士”。殿試是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考中後就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