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是怎麼死的 解析伯邑考的死亡之謎

2016-08-13 15:40:08

伯邑考為文王姬昌的長子,周武王姬發的兄長,在文王生前去世,那麼,伯邑考是怎麼死的呢?伯邑考的死亡之謎是怎麼樣的?下面小編將一一為您敘述。
周文王十三歲,長子伯邑考出生。十五歲時,次子周武王出生。一說據《封神演義》,他生性敦厚仁愛,是一名孝子。父親因觸怒紂王而被監禁,伯邑考為瞭營救父親,帶瞭七香車、醒酒氈與白色猿猴三樣異寶,獻給紂王。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後,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質,為紂王駕車。紂王烹殺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周文王,並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後還是吃下肉羹。紂王說:“誰說西伯昌是聖人?吃瞭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另一說周文王舍棄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為太子。王國維等認為周文王舍棄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兒子而立周武王為太子,是遵循殷禮。梁玉繩則認為伯邑考是早死,並非被周文王廢掉太子之位。
第一個說法靠不靠普我們先不管,先來說說第二個說法吧。
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伯邑考是這樣記載的:“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這段話說明伯邑考在姬發繼位之前就死瞭,也就是說伯邑考比他爹死的還早。一個“舍”字又說明:在伯邑考還活著的時候,姬昌就把姬發立為瞭太子。這就對得上第二個說法瞭。

在周文王姬昌還未被抓時,在那麼多嫡子中偏偏對老二姬發和老四姬旦比較看重(唯發﹑旦賢),並且已經指定老二姬發為接班人(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也就是說,姬昌已經廢長立幼瞭,當他不在的時候岐周的事將由二兒子姬發說瞭算。那麼這就說明瞭為什麼當時是伯邑考趕往朝歌去救父而不是姬發等其中一人去瞭, 因為如果按照當時的嫡長子繼承制度,長子是繼承人不可能派長子去。但以上僅僅是《史記》的說法。
隻是《史記》中對伯邑考的死因也沒有明確記載,那麼史記中為什麼沒有記載伯邑考是怎麼死的呢?
這隻有兩種可能:一,寫史記的司馬遷也不知道伯邑考的死因。二,司馬遷知道但沒寫。
對比這兩種可能,司馬遷知道伯邑考的死因但是沒寫的可能性最小。因為司馬遷說瞭“以發為太子”的原因是“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也就是司馬遷說姬昌是“立賢不立長”。司馬遷又沒有去問過周文王姬昌,他怎麼知道姬昌“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是因為“唯發﹑旦賢”呢?
隻有一個原因,司馬遷也不知道伯邑考是怎麼死的,他是根據周朝的教科書裡宣傳的,周文王周武王光榮偉大正確的形象而推斷出立姬發為太子是因為“唯發﹑旦賢”的。
那麼,司馬遷(包括西周以後的人)為什麼不知道伯邑考的真正死因呢?
答案就是:有人故意隱瞞瞭伯邑考的死因!
最大的嫌疑人隻能是,周朝的開國領袖周武王以及他的功臣們。
為什麼要隱瞞呢?
為瞭維護開國領袖偉大光榮正確的美好形象,以免有人不服,找個由頭造反。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姬昌眾多的兒子們中,很可能發生過爭奪繼承權的事情,二兒子姬發或者別人,用陰謀或者其他方法,導致瞭伯邑考非正常死亡。從而姬發取得瞭世子地位。
我們用這個結論就可以解釋通關於“姬發繼承權說法”三個版本中所有不合理現象瞭:
至此,伯邑考死亡之謎解開,是因為兄弟爭權姬發搞掉瞭他哥伯邑考,拿到瞭繼承周人最高權力的資格。
這一幕,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比如隋朝的楊廣。唐朝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三國時期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春秋時期的鄭莊公與共叔段。明朝的朱棣。等等等等,尤其在五代十國時期,爭權奪利的事情數不勝數。
都是兄弟之間為瞭王位的繼承權,而進行的各種各樣的鬥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