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醜條約賠款:美國退給中國的辛醜賠款有多少?

2016-08-13 15:39:46

  辛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的財政造成空前的削弱。大清帝國給11國賠款,多少真金白銀都流向國外。我們都知道當時的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這塊大肥肉早就垂延欲滴,此時的賠款更是滿足瞭帝國主義列強的需求。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大清帝國給11國列強賠瞭多少銀子。

  10億兩白銀各國是怎麼分的?

  眾所周知,辛醜條約賠款總計本息和為9.82億兩,加上各省地方賠償教會、教士、教民損失的2000萬兩,共計海關銀10億兩。(編輯註:當時中國的官銀分為關平銀和庫平銀兩種:關平銀又稱海關銀,一兩約合37.7993克,庫平銀一兩等於37.301克)這10億兩白銀在11個國傢之間分配的詳細情況如下:

  各國大使為中國官員詳細謀劃怎麼才能湊齊賠款

  如何能保證中國政府有能力按時足量償還這巨額賠款呢?其實早在辛醜條約簽訂之前的談判階段,各國大使就已經開始為中方的官員詳細謀劃籌措賠款的方法。1901年各國公使與清方代表關於賠款來源的談判紀要所描述的情形:“三月初一日申刻,徐壽朋,那桐,周馥同至德館晤法使畢君,德使穆君,英使薩君,日本使小村君。

  畢曰:‘今日請三位來,專為要知中國有若幹款項可以作抵?’

  徐曰:‘我想海關進口貨稅增訂,商人仍可將多出之數加入貨價之內,於洋商無所虧損,而中國辦理賠款大有裨益。’

  畢曰:‘洋貨進口加稅及常關稅,歸稅司代征作抵,我等皆以為然。但所差尚多。聞中國鹽課以大宗入款,如能變通辦法,更可多得,然否?’

  徐曰:‘不然。隻可挪出四百萬作抵。’

  畢曰:‘聞漕糧改辦法,每年可餘銀七百萬兩。’

  薩曰:‘京城進出貨,每年收稅銀若幹?’

  徐曰:‘崇文門向來隻收進城貨稅,其出城之貨例不征稅,每年約收銀七十萬兩左右,為數無多。各口常關既擬改歸稅司征收,留此崇文門一處,亦為中國略存體面,似可不必算入抵款之內。’

  畢曰:‘總理衙門所設之同文館及出使各國人員,所需經費實無他款可籌,皆取給於海關稅項,似可改由他處籌付。洋稅增至值百抽十,每年約可多收若幹?’

  徐曰:‘當可至千萬以外。’

  畢曰:‘人丁稅可辦否?如每人每年征銀五分,即可得銀二千萬兩。’

  徐曰:‘從前本有丁稅,後來並入地糧,是以田畝賦課名為地丁之事。若再按丁抽稅,是重征矣。’

  薩曰:‘地畝亦可加稅。’

  徐曰:‘恐貧民更多苦累,地方難期安慶矣。’

  薩曰:‘然則辦房捐如何?’

  徐曰:‘房捐從前亦有省分辦過,總未辦成。因一經收捐,其店傢則歇業罷市,其居民則訴屈呼冤,地方官無如之何。故此事甚不易辦也。’

  薩曰:‘聞土藥較洋藥多至三倍,如每擔征銀六十兩,可得一千餘萬。’

  徐曰:‘土藥出產處多散在內地,並無扼要稽征之處,若稅厘太重,偷漏更多,恐無實濟。’

  薩曰:‘印花稅似可行。’徐曰:‘此事亦曾籌度,似隻可於通商口岸先行試辦。’

  畢曰:‘是否托肯行緩期之國代為借債?’

  徐曰:‘願灘還,不願借債,銀若由一國借出,款數既巨,必不肯多寬年限,故不若分欠各國之為妙也。’”各國公使如此步步為營,層層盤問,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榨出這筆賠款才肯罷休。

  《辛醜條約》談判期間,美國曾主張壓縮、控制中國的賠款總額

  近日,輿論場關於美國“庚款興學”一事,再起爭議。持肯定立場者認為,美國此舉對中國教育事業幫助甚大。持否定立場者,則認為此舉不過是“用中國的錢培養反對中國的勢力”,並嘲諷前一立場的持有者“拿著國恥,謝恩典也是少見”、“ 如此優雅的跪舔,也是醉瞭”。那麼,“庚款興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庚款”,乃是指《辛醜條約》所規定的中國對列強賠款,共計4.5億兩關平銀。所謂“庚款興學”,乃是指美國將部分賠款退還,用於中國的教育事業。美國近代素有“退還賠款”的傳統。1883年曾部分退還日本之“馬關賠款”;1885年又曾部分退還中國之“廣東洋行賠款”。具體到“庚款”的退還,美國政府的立場可以追溯至《辛醜條約》談判期間。在列強紛紛獅子大開口時,美國是唯一主張壓縮、控制賠款總額的國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