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檔案和慰安婦檔案申遺成功幾率是多少?

2016-08-13 15:40:49

  郭必強:這個我們還回答不瞭。但是相對南京大屠殺檔案,“慰安婦”檔案要比南京大屠殺檔案資料少一些,稍微薄弱一些。因為按照東方人的傳統習慣,大傢都不會提這樣的事情。而且“慰安婦”的檔案都比較零碎。比如說檔案中房屋被日軍征用,潛臺詞就是成為“慰安婦”瞭,不會清楚地寫出來成為“慰安婦”,願意站出來說這件事情的人很少,韓國也一樣。

  “南京大屠殺最初的檔案是由日軍自行生成的。而這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則是一組16張日軍軍官連續砍殺中國人的照片。”昨天,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研究員郭必強向記者講述瞭收藏檔案過程中發生的傳奇故事。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時,十五六歲的羅瑾正在長江路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做學徒。1938年1月的一天,有個日本軍人到這傢照相館,送來兩卷膠卷沖洗。羅瑾發現,這些照片竟然都是日軍屠殺同胞的現場。為瞭保存罪證,他悄悄多洗瞭幾十張,並用硬紙自制瞭一個小本子,選取瞭最觸目驚心的16張日軍暴行的照片裝訂成冊。記者在第二歷史檔案館看到,這個相冊的封面上有一顆“滴著鮮血的心”。旁邊是一把日本刀,又在右上角寫下一個“恥”字。

  1941年,已經離開瞭照相館的羅瑾把相冊挪到瞭毗盧寺附近的警察培訓所的廁所,找瞭一個不起眼的墻縫藏好,並用泥糊瞭起來。不放心的他隔三差五就去廁所查看。然而有一天,他突然發現那處泥封被人挖開瞭,那本血證相冊不見瞭。他以為自己被發現瞭,為瞭防止意外,他逃離瞭南京,隱居在福建大田市。

  50多年後他才知道,這本相冊被南京市民吳旋取走,把它藏在瞭大佛的底座下,後輾轉多處收藏並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1945年,吳旋把這組藏瞭多年的照片拿出來,交給瞭臨時參議會。在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作為“京字第一號”證據提交法庭,為審判戰犯發揮瞭重要作用。

  上世紀90年代後,南京電視臺多次播放有關這段歷史的文獻片,最終找到瞭在上海開照相館的羅瑾,促成瞭吳旋和羅瑾這兩位老人在南京會面。如今,這兩位老人都已相繼去世瞭。
小結:南京大屠殺是日本在侵略中國時犯下的滔天罪行,泯滅人性的歷史豈能忽視。盡管,日方一直在避諱自己曾經犯下得罪,但是歷史是不可能被抹滅的。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意味著這段歷史將成為永遠的記憶,將能更好的保護,給後人警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