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遊牧民族的君主,既是一個政權的領袖,又是整個國傢軍隊的最高統帥和實際指揮者。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上,追逐野獸東征西討是傢常便飯,所以他們能夠掌握作為軍事統帥的各種知識,同時也擁有足夠的威望掌控一切。但是中原王朝的君主,除去開國皇帝之外,大都是生在深宮中,長於婦人之手,既沒經歷過戰火的熏陶,也不清楚用兵打仗的種種方法,他們對於國傢軍隊的掌控,更多的是來自於父死子繼、受命於天的王朝延續的合法性,以及一整套復雜的政治制度作為保障,這就決定瞭他們既不熟悉自己的軍隊,也不能十分有效的建立起威望,所以對於自己的將領和軍隊,往往難以充分信任,甚至很直接的表現出敵視。如兩宋的重文抑武,明朝的太監監軍等等,都是這一心態下產生的怪物。
以文人為代表的官僚集團的高度發展,也催生瞭另一個怪胎——黨爭。隻要是一方支持的,另一方必然加以反對,無論是於國有利,還是於國有害。因此許多著名的將領,都因為踩到瞭政治的地雷,而不得不黯然離去,翻開明史,這種事情比比皆是。所以,當一名將領無法得到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對上畏懼君主的猜疑,對下害怕同僚的誣陷,滿腦子想著如何討好上司、保全祿位,還會有心思去打仗嗎?這樣的人領導下的軍隊,又怎麼會有戰鬥力呢?
盡管中原王朝有著先進的文明和科技,但是誰也無法阻止這兩樣東西的傳播。蒙古人在南宋的火器下吃瞭虧,但是沒多久,他們就利用學來的火器知識橫掃歐洲,揮師滅宋;滿酋努爾哈赤死於寧遠城下的紅衣大炮,皇太極隨之也組建瞭後金的炮兵部隊。科技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利器,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遊牧民族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掌握並使用這一利器,來對付中原王朝。這是一場你追我趕的遊戲,領先者固然占得先機,可是這種領先地位能維持多久,就很難說瞭。
(圖)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
當然,兩相對比,中原王朝也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先進的文化、國土的廣袤、人口的眾多、物產的豐富,使得中原王朝在各項指標上都占據絕對優勢。筆者認為,除瞭上文提到的有利於遊牧民族而不利於中原王朝的種種因素外,還有以下幾點,制約瞭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征討,簡述如下:
其一,是農耕民族天然具有的保守性,而中國的地大物博、資產豐厚更加重瞭這一點,隻要守住眼前的就足夠瞭,缺乏遊牧民族那種對於物質和財富的渴望。
其二,自古以來的優越心態,中國人歷來以“中央上國”自居,視周邊國傢為夷狄,以禽獸蓄養之。不老實就教訓一下,如果不是逼急瞭,是不會傾其全力與四夷爭衡的。漢誅匈奴、唐滅突厥,都是為洗刷奇恥大辱而為之。
其三,攻守之勢不同,依托北方諸多山脈而建築的長城等防禦工事,在絕大多數時候,可以有效地防禦北方蠻族的侵襲,對中原王朝而言,這種騷擾不過是肌膚之癢,不會有太多損失。而一旦下定決心對遊牧民族進行征討,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漢武帝外事四夷以至於“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是每個統治者都不得不認真考慮的事情。國傢的防禦性政策,也會影響到軍隊的將兵,往往士氣不振,消極避戰者多。
最後,也是最重要最關鍵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統治者的素質。在中央集權的體制下,統治者素質的高低往往決定瞭一個國傢的興衰,所以當明君統治中國時,國傢機器可以高效運轉,憑借各方面的優勢,中原王朝總是能夠開疆拓土,揚威國外。而當統治者能力不濟的時候,整個國傢也會顯得異常笨重而緩慢,疲於應付周圍的一切。
至於王朝的更替,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各個王朝覆滅的原因各不相同,總是離不開兩點:天時、人事。關於這個問題,且留待日後與各位讀者朋友們再做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