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活蔣介石,還得放活蔣介石,殺是不能殺的,放是一定要放的,隻要我們提出的救國主張蔣能接受並保證實現,中央軍能退出潼關,我們便放他。”
現在的新城大樓已成為陜西省省政府的一部分。西安事變當晚,這裡是軍事行動總指揮部所在。八角挑簷、黃壁赤柱,雖沒瞭歷史的餘音,卻成瞭風雲的化身。蔣介石被扣後,即被送往這裡。“我們現在就去見他吧。”蔣介石被扣押當天,張學良就力邀楊虎城去見蔣。聽罷,楊虎城退後一步,擺擺手,“我不去,我見瞭他沒話說。”
“為什麼沒有話說?我們一定要同他好好地談。他要答應我們抗日,我們還要擁護他做領袖呢。”張學良勸道。
“副司令認為他會聽我們的話嗎?我不這麼想。要去就請副司令先去,我現在不去。”如此,楊虎城拒絕馬上晉謁蔣介石。無奈之下,張學良獨自前往新城大樓。結果,正如楊虎城所料,蔣介石與張學良的談話不歡而散。
現在,隨著歷史資料的逐步公開,學者們對當時的歷史脈絡進行瞭梳理。蔣介石被扣使南京群龍無首,但楊虎城始終堅持自己的看法。為瞭實現此前提出的八項救國主張,12月13日深夜,楊虎城召集十七路軍部分將領商議如何處理蔣介石。會議剛開始,殺蔣的聲音彌漫會場,有人認為蔣介石頑固不化,無法實現抗日主張,殺掉蔣介石既可爭取各方實力派的支持,也能穩定十七路軍,以圖抗日大計;有人認為在保證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前提下,可以釋放蔣介石。
爭論一番,將領們都把目光投向沉默不語的楊虎城。片刻思考後,楊虎城說:“捉活蔣介石,還得放活蔣介石,殺是不能殺的,放是一定要放的,隻要我們提出的救國主張蔣能接受並保證實現,中央軍能退出潼關,我們便放他。”第二天夜晚,在蔣介石的要求下,楊虎城與蔣見面。當蔣介石問楊虎城為什麼要“幹這樣違反紀律的事”,楊虎城義正詞嚴重申“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愛國主張。
為瞭盡快讓外界知曉事實真相,12月15日楊虎城發表廣播講話:“……我們這次的舉動,是完全出於救國救亡的熱誠,絕不是對蔣委員長個人的。我們的願望是在抗日的旗幟下,全國同胞一致團結……‘雙十二’的舉動在意義上,完全是為愛護蔣委員長而發動的,即是我們不忍坐視他的政策錯誤到底,做瞭我們中華民國罪人……”一些史學專傢認為,這即是楊虎城對如何處理蔣介石的基本態度。
釋蔣談判從12月23日開始,到第二天下午結束。經過兩天努力,南京政府終於同意肅清親日派,釋放在押愛國人士,發動抗戰,蔣介石辭去行政院院長職等。對此,蔣介石僅願以“領袖的人格保證”分步實施。
談判的最後一天下午,張學良在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政治設計委員成員會議上透露,很快就要放蔣走,他自己還要親自送蔣回南京。楊虎城雖然對放蔣問題沒有意見,但對如何釋放卻認為必須嚴密考慮,絕不能輕信所謂“人格擔保”,蔣介石必須簽字。而且,放蔣前,要對部隊將領和群眾解釋清楚。至於張學良親往南京,楊虎城堅決反對。
70年後,《宋子文日記》公開披露,當晚,張、楊又進行瞭交談,楊虎城依然反對立即釋放蔣介石,為此兩人激烈爭吵。此事,楊虎城沒有向外人透露,而張學良卻立即去告訴瞭宋子文。連張學良自己也承認,在送蔣離陜問題上,與楊虎城幾乎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