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50:06
無疑,唐朝的“安史之亂”是盛唐走向衰唐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開創瞭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之後唐玄宗後期無心於國事,對楊貴妃的寵愛更是變本加厲,在紙醉金迷之中度過自己的日子。可他也是萬萬沒有想到,是自己視為心腹的愛將史思明和安祿山,發動瞭使他被迫背井離鄉的“安史之亂”。從此以後,興盛強大的唐政權變得千瘡百孔,不堪一擊。而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相伴也止於“馬嵬坡”,更是有白居易作詞感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開元、天寶年間,唐代的封建經濟發展到瞭頂峰,然而這種表面繁榮的現象背後卻時刻孕育著深刻的社會危機。在執政前期曾勤於政事的唐玄宗,後期則沉迷於酒色絲竹之間,疏於過問國傢政事。744年,他納楊玉環為貴妃之後,更是專以聲色自娛不理朝政,對貴妃之傢賞賜無度,百官敢怒不敢言。朝政被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和李林甫把持著,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黑暗。隨著邊鎮軍事力量的不斷擴大,許多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逐步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玄宗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可是他已經回天乏力。
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權力極度膨脹,他率兵在范陽(今北京)發動叛亂,揭開瞭唐後期中央統一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長期鬥爭的序幕。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
唐玄宗做夢也沒有想到安祿山會發動叛亂,所以在軍事上毫無準備。當叛亂的戰鼓驚破唐宮的《霓裳羽衣曲》後,他才匆忙佈置防禦。這時唐朝新募的士兵無力抵擋安祿山的勁旅。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直抵潼關。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立瞭割據政權。史思明在河北老巢與唐軍相持著,互有勝負。6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瞭長安。唐將郭子儀、李光弼被迫撤退,史思明占領瞭河北。
安史集團雖然取得瞭一系列的勝利。但卻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坐鎮洛陽的安祿山恣行暴虐,致使眾叛親離。757年,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即位之後,史思明屯住范陽,擁兵自重,不聽調遣。從此安史集團分裂瞭。
不久,史思明帶領軍隊投降瞭唐朝。朝廷一方面下詔任命他為范陽長使,河北節度使;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再次叛變,派人秘密監視。不巧的是,監視他的事很快被泄露瞭出去,史思明認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叛變。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稱大聖燕王,派兵增援安慶緒,解除瞭唐軍對鄴城的圍困。同年,史思明殺死安慶緒,收編瞭他的隊伍,回到瞭范陽黃袍加身,號稱大燕皇帝,改范陽為燕京。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敗李光弼,乘勝向長安進犯,途中被兒子史朝義和他的部下殺死,史朝義以皇帝身份厚葬於北京梁鄉(今王佐鄉)。
推薦
安祿山與楊貴妃:揭秘安祿為楊貴妃洗澡真相
安史之亂簡介 安史之亂實際幕後操縱者是誰
馬嵬坡事變楊貴妃逃往日本 傳山口百惠為後人